看過一組題為《一對小花狗》的連環漫畫,畫的是一對雙胞胎小花狗分別來到哈哈鏡前。第一只小花狗碰到的是凹面鏡,它第一次看到自己在鏡中的影像高大無比,是標標準準的“高大上”。它喜出望外,忘乎所以,從此走路不再四足著地,而是背著雙手(前肢),人模人樣地昂首闊步。不僅擺動著高高翹起的尾巴,甚至嘴里還叼起了煙斗。第二只小花狗的命運可就不同了。它碰到的是一面凸面鏡,看到自己在鏡中的影像竟是這樣卑微,這樣渺小,原有的自信心頓時土崩瓦解、煙消云散,從此走路緊夾尾巴,匍匐而行。特別是看到迎面走來的往日親密無間、今天趾高氣揚的同胞兄弟,它越發自慚形穢,趕緊乖乖避讓。
兩只可憐的小狗!它們受到虛幻影像的蒙騙而喪失了自知,丟失了原本的自我。兩面可惡的鏡子!它們歪曲了現實,忽悠了兩只小狗,使一對原本活潑可愛的小生命深陷心理危機之中。老實說,我對前一只小狗所患的“自大狂”倒不怎么擔心,相信它摔上幾跤自會吸取教訓,有所收斂。我最擔心的是后一只小狗,它受到的傷害是致命的:自信心是由日積月累而成,一旦喪失極難恢復。
漫畫雖以虛構和夸張為特點,但總會源于生活。例如在教育生活中,片面的評價就像一面面變形的鏡子。用放大鏡乃至顯微鏡看孩子的缺點,就會無視孩子的優點和特長。而無原則的、廉價的表揚或是無限上綱的批評等,都可能會扭曲學生的自我認識。而“只見分數不見人”的片面評價,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打擊則最為殘酷。在這樣的評價中,學生在分數后面消失了,他的多維的精神世界和發展的可能性也在分數中泯滅了。這孫孔懿就會導致他們自我認識的偏差,導致他們對學習的冷淡甚至怨恨。他們以失敗者的心態離開學校,會在后來的日子里一回憶起學校甚至一看到書本就會感到痛心。蘇霍姆林斯基批評說:“還有什么能比扼殺一個人的自尊心更為不道德的事呢!”一個喪失了自信心、自尊心的學生將是一個不幸的人。不幸的人是我們社會的大災禍,而不幸的孩子則是大一百倍的大災禍。他呼吁:給孩子以取得學習成績的快樂,在孩子心中激發自豪感、自尊心,這是教育工作的頭一條金科玉律。
學生不僅不需要變形的鏡子,也不需要統一的、板著冷冰冰面孔的、所謂“客觀公正”的鏡子。學生需要看到人性化的鏡子。老師慈愛、信任、睿智、鼓勵的目光就是這樣的鏡子。學生從中不僅可以看到“現在的我”,而且能看到“未來的我”,看到自己將要攀登的人生頂峰,激發起天天向上的愿望。無數的事實表明,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可復制的、成長中的人,都蘊藏著一條“含金的礦脈”,都是未來社會各個領域的能工巧匠。教師應有這樣的愛心慧眼,并將這樣的信念傳遞給孩子們。
我多么希望這幅漫畫的作者能再畫一幅續作:一位有愛心的、聰明的馴狗師拿來一面平面鏡,讓這對小花狗認識真正的自己,讓它們恢復平靜的心態和平常的生活,相處在平等與友愛之中。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