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的主體是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環境的改變,學生也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學生,看待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犯的這樣、那樣的錯誤;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變化的、發展的、進步的“尺子”來衡量他們;要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抓住學生犯錯的有利契機,并智慧地進行適時的教育,科學施教,促進他(她)不斷進行自我反思,達到自我教育,獲得成長的目的;要用平等的身份對待學生,用智慧的眼睛、平等的心態去關注、去呵護學生。
【關鍵詞】辯證;發展;寬容;平等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69-03
【作者簡介】蔣海,江蘇省射陽縣第六中學(江蘇射陽,224300)。
學校教育,育人為先。德育的主體是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環境的改變,學生也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那么,今天我們到底該怎樣去對待學生?
1.“原來很欣賞的學生現在選女婿卻看不上眼”——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學生
學生智商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是活生生的“這一個”,而非“那一個”,每個人都有他(她)的長處。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學生,看待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犯的這樣、那樣的錯誤。因為這是成長之痛,是無法避免的。那種習慣于用靜止的眼光甚至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的教師,在教育中可能會出現判斷失誤,甚至會與事實大相徑庭。
湖北省武漢市優秀校長、武昌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在個人博客上的一句話“丈母娘的眼光,可能就是素質教育的眼光”,曾引起網友的熱議。“原來我很欣賞的學生,現在選女婿我卻看不上眼”,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源于張校長聽到的一個真實故事:
教了一輩子書的李老師,女兒都已經二十七八歲了,還沒有找到男朋友。李老師的一個同事熱心地當起了紅娘,把李老師當年班上的一個優秀學生介紹給她女兒。見過一面之后,李老師十分感嘆地對同事說:“這個孩子原來讀書的時候,我是多么欣賞他呀!他學習成績很棒,又特別聽話,從來不調皮搗蛋。現在他也挺成功的,不到三十歲就是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按道理說,他的確是不錯。可是,讓他來做我的女婿,我倒真的不中意。你看他的背,好像有些駝了;走起路來怕踩著了螞蟻,就像個小老頭似的;你看他的眼鏡,鏡片那么厚,至少也有七八百度;你再看他說話細聲細氣的,哪像個小伙子,更不說像個男子漢了;最讓我看不上眼的是他那么古板,表情那么單一,一點幽默感都沒有。我女兒如果跟這樣的人生活一輩子,她能獲得快樂和幸福嗎?”
原來很欣賞的學生現在成了被淘汰的女婿,這似乎是個悖論。但這種現象實際上就像一面鏡子,它照出了當前我國教育的弊端。這對當下的教育現實來說,確確實實是個絕妙的諷刺。這樣看來,學生時代的“乖乖男”“乖乖女”,不一定在未來的生活中就能吃得開。從某種意義上講,丈母娘擇婿的價值標準,可能就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方向。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學生未來活得有尊嚴而又有幸福感。這種尊嚴而幸福的生活,包括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積極的人生態度、自我實現的自覺自信和深度的幸福感等。這些來源于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以及個體的自我實現。老師們應該時常問問自己:如果我面對的不是學生,而是我未來的女婿或兒媳婦,我希望他(她)將來是個什么樣子的?那么,我今天就該怎樣教育、培養他(她)。
2.“過去不等于未來。行動起來,下一個英雄人物就是你!”——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
近日讀了一篇博文,里面一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一位老師給學生出了一道選擇題:有三個人,第一個信奉巫師,經常酗酒,嗜煙如命;第二個貪睡,中午才起床,每晚要喝一千克白蘭地,還吸食鴉片,曾兩次被人趕出辦公室;第三個是國家戰斗英雄,喜歡素食,不吸煙,年輕時無違法犯罪記錄。你們說,這三個人中,最后誰能成為最出色的歷史人物呢?(我選了第三個。但我答錯了,因為第一個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第二個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第三個是法西斯頭子希特勒。)最后這位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過去不等于未來。行動起來,下一個英雄人物就是你!”
讀了這則故事,眼前卻浮現出另外一個場景:靜靜的教室里,一股煙熏火燎的味兒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老師犀利的目光在教室里巡游著,同學們面面相覷。最后,“做賊心虛”的后進生小A怯怯地站起來。原來他課間玩打火機時不小心點著了紙。老師理所當然沒收了“作案工具”——打火機,接著花時間臨時開起班會課來,“狂轟濫炸式”的批評聲一浪高過一浪,最終在老師“你這個東西永遠沒有出息,八輩子也不會出人頭地”的嚴厲斥責聲中收場了。
我們早已習慣了用那種靜止的、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思維定勢和“一好遮百丑”的片面思想來看待、評價學生,也習慣了用學生的在校表現及學習成績來預測、推論他們的未來。其實,我們真的是錯了,因為我們忽略了一點: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他們的知識能力、經驗心理、行為習慣都是不成熟的,甚至可能是幼稚的。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我們靜止的眼光、固有的思維來評判學生,不能僅看到他們暫時的、階段性的發展,而要用變化的、發展的、進步的“尺子”來衡量他們。特別是那些后進生,也許他們的學習成績暫時不如別人,但他們一定有別人不及之處。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優點、長處,張揚他們的個性、特長,讓他們早點品嘗到成長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3.“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要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
每個人成長與成熟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犯錯與改錯的過程。老師們總是希望學生不要犯錯,其實,這是違背客觀教育規律的。當我們已經不能容忍學生有絲毫犯錯的時候,即意味著剝奪了他(她)成長與成熟的良機。作為老師,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允許學生犯錯,但又不能無視學生犯錯,而是要抓住學生犯錯的有利契機,進行適時而智慧的教育,科學施教,促進他(她)不斷進行自我反思,達到自我教育、獲得成長的目的。使這個錯,成為他們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美麗的錯。
相傳,古代有一位老禪師,一天晚上,他在禪院里散步,突然發現墻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越墻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他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蹲著。一會兒,果然有一個小和尚翻墻,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落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木雞般地僵立在那里,不知道說什么好。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輕輕的一句話,看起來很容易說出,但具體落到我們每個人身上,也許就不那么容易了。我們常常認為寬容是一種軟弱,是一種妥協,是一種對他人的縱容。其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尺度。而一種真正的寬容來自一個人內心的力量。我們的老師應該對學生再寬容一些。蕓蕓眾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可能他們經常無法克制自己的言行,無法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不一定有輝煌的未來,可是誰又能說平凡的人就一定比誰低人一等呢?像故事中的那個老和尚,就清楚地知道,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4.“我還有一個兒子,也同樣使我感到自豪”——要用平等的身份善待學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因此,我們應該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
有這么一個故事:美國總統杜魯門當選后不久,有一位客人前來拜訪他的母親。客人笑道:“有哈里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杜魯門的母親贊同地說:“是這樣,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也同樣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在杜魯門母親眼里,做總統的兒子和種土豆的兒子是一樣優秀,都值得為之自豪。同樣,在我們許多優秀教師眼里也沒有差生與好生之分,只有待進步的學生。任何一只“丑小鴨”在不久的將來都有可能成為一只美麗的“天鵝”。這就需要我們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關注他們,用平等的心態去呵護他們。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古煙和孝認為:“當接受傳播者感到同傳播者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學習討論時,傳播的效果最佳。”我們的老師要做到愛無差等、一視同仁,盡可能多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知道他們的長短,了解他們的秉性,實施個性化教學,多維度地評價他們,肯定他們點滴進步,讓他們能夠最大程度地挖掘潛能,走向成功。
“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簾忘了掀開……”,一曲由臺灣盲人歌手蕭煌奇深情演唱的《你是我的眼》,唱盡心聲,打動人心。就讓我們撥開眼前的迷霧,掀開遮住的“簾子”,一起回歸教育本質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