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林春
【關鍵詞】中小學;國學;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64-01
從常識看,中小學對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既不能全面復古,也不能全盤否定,而要推陳出新。但如何推陳出新,恐怕見仁見智。筆者覺得應做到三點:
一、從涵育學生素養的角度開展“國學”
近年,跪拜孔子、穿漢服誦古詩等現象一時熱熱鬧鬧。這種一哄而上的現象,總讓人覺得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有形式主義的嫌疑。
中小學校是教育機構,開展“國學”教育理應體現教育性。錢穆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以儒教為一以貫之,儒教是一種人文教,即教人如何為人,如孝、悌、忠、恕、仁、義、禮、智、信等。與其他宗教提倡出世不同,儒教主張入世,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基礎,治國平天下是目的?!洞髮W》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儒教修身的八項內容。不難理解,人文精神、社會倫理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勢,對學生的教育而言,當下缺的恰恰是社會責任感與誠意正心的修身功夫。所以,從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角度來開展“國學”,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一個無盡的寶藏,教育智慧也在其中。如果從立德樹人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進行關照,就能找到去偽存真的辦法,最終能找到適合不同階段學生、符合社會主流的經典內容與合適方法。
二、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推進“國學”
如果說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基因,那么學校便是有效載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小學應創造機會,利用各種形式,讓學生適當接觸、了解、掌握和運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各種文化形式,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激發他們的文化興趣,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培育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如琴棋書畫、唐詩宋詞、古代戲曲、園林建筑、中華烹飪等。只有這樣,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遺產才有機會得到弘揚。
三、從促進教育改革的角度借力“國學”
近代以來,中國國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經歷了百年屈辱,一時間,西方的科學與文化成為膜拜的對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幾乎到了要丟之而后快的地步。中國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在上世紀初向日本學,新中國成立之初向蘇聯學,改革開放后向美國等西方國家學。我們不提倡閉關鎖國,但也不能漠視優秀傳統文化。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都要遵循的一條準則,也是當今教育改革力圖實現的理想。在教學方法上,孔子主【關鍵詞】中小學;國學;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64-01張“因材施教”,在當下的班級授課制下,最大的矛盾就是集體授課難以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孔子兩千年前的主張切中了今天的弊端。由于時代迥異,面對今天中小學的教育弊端,不可能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全部的解決方案,但先輩們的教育智慧至少可以給我們以啟迪。事實上,許多中小學在這一方面已經作出了可貴的探索,有的學校在校訓中引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句,在課程建設上開設有關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在教師培養上注重“人師”的鍛造,等等。
總之,中小學對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要避免庸俗化、形式化和功利化的傾向,要圍繞育人這一中心使命,結合當下社會主流價值觀,在教育改革實踐中推陳出新,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學生成長與文化生成的肥沃土壤?!?/p>
(作者單位: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