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術”“道”之爭一直不休,但教育絕不應該是舍“道”而“術”的行為,它需要樹立“根意識”。建立在“根意識”基礎之上的思考,往往能給人撥云見日之感:它可以讓教師從繁瑣的“管”中解放,可以讓忙碌而無為的教育變得卓有成效,也可以從中窺探出將中國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的些許端倪,從而在永遠的現在進行式中感受教育的美好。
【關鍵詞】根意識;無事生非;工作本位;無效之謎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75-03
【作者簡介】梅洪建,江蘇省蘇州大學附屬中學(江蘇蘇州,215006)。
教育,不是管理,而是給學生事做
曾經和很多教師一樣,我也認為教育離不開管理,因為不管理學生就會給你生出這樣那樣的事端。直到那天我聽到同事李老師批評學生的話語——
“沒事兒,你不能做點正事兒嗎?”
“沒事兒,就知道給我惹事兒!”
學生為什么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當各種“技巧”“兵法”“招數”“竅門”等成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們競相追逐的對象時,當教師越來越認為自己變得“智慧”的時候,為什么還有學生不斷給自己惹事?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不生事端?
找一種不讓孩子們生事的方法,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因為只有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將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從繁瑣事務管理的“苦海”中拯救出來。正是李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沒事”這一詞語的反復出現,讓我長久以來的尋求找到了根——無事,才生非。
有事不就是不生非了嗎?禪師在荒蕪的田地上種滿了莊稼,則雜草不生;教師,在孩子的心靈上種滿了莊稼,誰還給你惹是生非呢?
于是,2008年,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概念——教師的工作本位:教師的工作本位,就是為孩子的成長搭建“動起來的”平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引領甚或管理。
也就是說,一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是讓孩子們有事可做,而不是制定班規或者成立班級的管理機構。那年在帶班主任的時候,我放棄了傳統的管理方式,而是根據孩子們的個性、愛好和特長等,為他們搭建一個個讓他們有事可做的平臺,創造一個個做事的機會,演講、游戲、體育、表演、聊天室、學習室等,在我當時的高二(3)班全面開花。誰也想不到,一個由年級的“后進生”組成的超級班,竟然在短短的半年之后走向了正軌。當時,這是讓學校所有的領導、老師稱奇的事情。
為進一步在孩子的“心靈上種滿莊稼”,我開始和科任教師商議把備課、寫教案、上課、命題、檢測等教學上的事宜交給學生來做,而教師只做事情的推動者。這樣,孩子們就幾乎是在時時刻刻做事情。試想,當一個人在時時刻刻忙碌地做事情的時候,誰還會無聊到做無益的事情呢,誰還會給你惹是生非呢?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發現有不少孩子出現了疲憊狀態。于是,我又一次走在了思考的路上:是什么導致了孩子們的疲憊?
結合自身,之所以備課、上課、閱讀等不感覺到疲憊,是因為我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那么,讓孩子們喜歡做事情的核心要素,自然也是要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快樂,或許就是持續“動起來”的根。
探尋之后,我開始為孩子們搭建一個個展示的舞臺。我知道,成績的展示是一個人前行的重要動力。從班級內部舞臺的搭建,到學校內部的廣場活動;從引他人入班而獲得贊揚,到走向社會的實踐展示……就是一個個舞臺的搭建,我的高二(3)班成了一個不出事故卻又欣欣向榮的班級。根據自己的思考,我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培育-發展”的班級管理理念。這個理念的提出,不是想在概念滿天飛的時代里“沽名釣譽”,而是對自己“根性思考”的一個總結。
班級的變化,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從2009年10月起,我在《教育時報》開始了自己的專欄寫作,介紹自己的做法和班級故事。那屆高考,我們創造了校史上的奇跡,全部“后進生”組成的班級,竟然100%考上了本科。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到全國各地講述班主任工作和語文課堂變革的。
做事,不是面的鋪開,而是點的深入
無論我們怎么宣傳,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我們的教育,尤其是知識之外的人格教育、思想影響方面的效果是非常微弱的。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就開始要孩子們好好學習,可是數年之后,我們看到的依然是大批的孩子不好好學習;我們從小就教導孩子愛護環境,可是我們看到的卻是滿大街隨手丟棄垃圾的人……
導致教育無效的根源在哪里呢?
破解,是從一段關于孩子心理結構的文字中找到理據的——
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結構,從表層到深層都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即使外部條件有了某些改變。例如,父母的責備、老師的鼓勵等,人的心理在表層也可能做出一些調節,例如痛下決心、用功讀書之類,但是其深層是超穩定的。表層的一般調節不會影響到深層的穩定,因為表層的調節,盡管是真誠的,但不用多久,就會被深層結構的反調節所消解。
也就是說,對孩子們進行的一次教育僅僅是孩子的表層心理做了一次短暫調節而已,沒有觸及心靈深處的調節是不會起到教育效果的。于是從拉橡皮筋一個最簡單的生活事件開始,我發現了改變橡皮筋形狀的唯一途徑是持續不斷地拉它,讓它的形狀因為不斷拉伸而改變。由此推想,如果我們持續不斷地對孩子們施加影響,孩子的心理表層也就會被持續不斷地調節,進而能夠影響到深層的穩定性。
這個周期需要多久?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閱讀行為心理學的相關書籍,例如《FBI教你讀心術(鉆石升級版)》《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黑天鵝》等,我發現連續21天的重復就能形成習慣,而連續90天的重復就會形成穩定的習慣。也就是說連續三個月的持續影響,就可以觸及孩子們的內在心理結構。
于是,我又思考,教育有很多目標,按照90天一周期來實施教育,就不可能完成所有的目標。但反過來又想,我們的教育真需要那么多培養目標嗎?一個良好的班級生態需要具備怎樣的特點呢?
這樣,我又一次進入了基于破解教育“無效之謎”之根的求索。我閱讀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挑戰》《學校的挑戰》,閱讀高德的《信仰》《洗腦術》以及曾仕強的系列書籍。廣泛探索之后,我得出自己的結論,勾畫出了自己理想班級生態的特征:
具有人性的溫暖;具有自由的環境;具有綜合能力的伸張;具有學業成績的優異……
培養學生的目標,也不必復雜,只需緊緊圍繞兩大目標即可完成——
1.讓別人因我而幸福:打造和諧、溫馨、奉獻的班級環境;
2.我和他們不一樣:激發孩子們的內在驅動力,讓每個孩子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力量。
前半年我的培養目標就一個——讓別人因我而幸福。而“我和他們不一樣”則是下半年的目標。
為了有效落實“讓別人因我而幸福”,我改變了以往活動豐富而雜亂的做法,改變了為了照顧面而不能把點深入的做法。我開始構建活動的課程化,因為此時的我深深地明白只有課程化的教育活動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所謂活動課程化,就是做成系列,做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綜合素養培養體系。我重點做了兩個活動——“感動人物”評選和班級生日會。
每兩周一次“感動小組人物”評選,每月一次“感動班級人物”評選,每月一次班級生日會。也就是說,每個月會有6次集體活動,而這些活動中傳遞的都是溫暖和幸福。讓所有的活動都圍繞“幸福”來做,并且做成系列,這樣才能不斷在班級發現典型、傳遞溫暖。為貫穿起活動之間的間隔,我會每天利用課前或者其他時間講述發生在我們班級的點滴溫暖和幸福,讓片言只語的講述成為連接每次大型活動的線索,從而構成對孩子心理的持續不斷的調節。
理想班級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感動小組人物評選為例,很多人把評選出“感動小組人物”作為目的,而我只是把它作為手段。
首先,從方案制訂上講。每人制訂一份方案,然后采取由個人到小組,再由小組到班級的流程。最后,哪個小組的方案最好就采用它。這個過程是對每個孩子的創新策劃設計能力的培養。同時為了將孩子們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我們不允許兩次活動采用同樣的方案。
其次,從環節上來說。每次活動必須包括一些“固定動作”,例如評選兩個最佳頒獎詞,評選一個最佳主持人,評選兩個“最會講故事的人”。
誠然,“感動人物評選”也好,生日會也好,都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班級溫暖和幸福。一如這幾個孩子在師生交流本中所呈示的——
雖然沒有考好,但我覺得我挺幸福的。剛剛知道成績的時候,我很傷心,那時超多人來安慰我。華和文都說:“這一次沒考好沒關系,還有下次,大家一起努力。”學姐說:“我們是一個集體,只要你還在,我們的總分就比你不在的時候高。我們大家一起,就沒有做不會的題目。”凡,璐,宇,妤……好多人來關心我。學姐和韜幫我把每道錯題的解題思路都標了出來。我真的覺得在9班好幸福。我不擔心失去分數,因為分數不好可以有人幫我;但我擔心失去9班,因為失去了就不會有這么好的集體了。——朱奕璇
昨天大家說今天要穿班服,因為天一旦變冷就沒時間穿了。一開始我還想,夏天還可以穿啊。后來才明白,明年夏天,我們就分開了(高二分科)。雖然我們同學相處才一個多月,但大家的心早已牢牢地在一起了。今天的活動,讓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甜。后來聽見五組、六組的故事,我實在忍不住,鼻子一酸。我萬萬沒有想到,短短一個月,我們竟能如此團結。時間過得真快,仿佛昨日我才剛剛踏入班級。但今日,我已經離不開這個班級了。真的很感謝你,感謝你們。——袁奕子萱
或許是因為找到了自以為的“教育無效之根”吧,實踐的成效再一次成就著我。于是我做了《河南教育》等雜志的專欄作者,做了多家雜志的封面人物,先后被《福建教育》《中國教師報》《師道》《中小學德育》《班主任》等媒體推介,也開始在全國各地講述我的最新思考,足跡踏遍了全國各地。近300場的講座,讓我在不斷開闊視野的同時,也開始進一步沉淀自己。沉淀的結晶便是先后出版的《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非常語文非常課》等6部專著。所帶班級也因為溫暖而進取,取得了高考成績的再次輝煌。
深入,不是結束,而是新的起點
曾經在《江蘇教育》發表過一篇小文,題目叫《江郎才盡又如何?》。我認為任何一個教育人都不可能一直創新,因為持續不斷的創新要么是在“術”的道路上越走越精細,從而導致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要么是重新回到了起點,讓自己跟自己打架。因此,只有樹立起“根意識”,在“根”上努力探索才是教育的必然選擇。
而在幾乎走遍全國各地之后,隨著見識的增長,我發現了新的問題——教學改革無法深入。
是什么原因呢?
以杜郎口課堂教學模式為例,我以為他們的課堂生態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教育效果最大化的途徑就是打造高效的學習共同體。而杜郎口的課堂生態恰恰是發揮小組的功能,讓合作之花結出成效之果。可是,我們又很真實地發現,孩子們在課堂上呈現的學習生態,并非是孩子們的生活常態。當課堂形態無法轉化為孩子們的生活常態的時候,學習共同體就成了“虛”的存在。
這或許就是中國教育教學改革步入瓶頸的根源所在吧?因為我們的德育工作者很少去關注教學的改革,而教學的改革者又很少關注變革之根在哪里。當教學改革和孩子的生活狀態是兩張皮的時候,教學改革根本無法深入。
那么,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呢?
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言:真正的教育革命,往往是從一間間教室里開始的。而教室的打造,必然和班主任工作緊密結合。讓德育變革和教學改革自然融匯,才能真正讓教學生態環境下的學習共同體轉化為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從而使教學改革走向深入。
立足于將班級生態變革和教學變革相結合這個“根”該怎么做?我也正和十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行走在思考和實踐的路上,也期待更多的教育同仁和我們一起,探索教育更多的精彩。
曾經在一次講座中說:“帶班,沒有完成式,它永遠是現在進行式。”其實,教育之路的行走,也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只是,堅守“根意識”的思考,讓我品嘗到了教育幸福的滋味。
我知道,現在進行式,將是我永恒的行走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