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聰
【摘要】新疆地區生活著眾多的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與生俱來的民族認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國家認同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個體認同的多樣性以及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產生沖突的根源和反對“二元論”論述新疆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在價值共識和功能上的和諧性,在社會實踐中二者可以完全共存。
【關鍵詞】民族認同 ?國家認同 ?新疆 ?少數民族 ?和諧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25-01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區。民族成分多,少數民族人口比重較大,新疆解放時有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等13個世居民族。新疆少數民族與生俱來的民族認同以及對國家認同的和諧性是制約新疆跨越式發展和實現國家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準確把握新疆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關系,在新疆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使民族認同的多樣化以一種既能再生產其民族文化特征,又能與國家認同以和諧的關系共存,形成“立足民族、面向民族—國家”的認同模式。
一、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概念解析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民族認同”的概念是“認同”涵義在民族研究領域內衍生出來的[1]我國學者莊錫昌將民族認同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民族認同指對某一主權民族國家的認同,也就是國家認同;狹義的民族認同指一個國家內部的各個民族對各自民族文化的認同,也就是族群認同。[2]本文中民族認同是指族群認同。
國家認同的概念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行為革命時期的政治學學科領域,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是個政治概念。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歸屬哪個國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構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評價和情感。[3]在全球化和國家現代化背景下必須能夠認識到多民族國家內部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矛盾和沖突所帶來的認同危機并且科學地處理好這種認同危機對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二、認同和諧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給世界各國家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多民族國家帶了挑戰,民族主義浪潮再度被興起。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被迅速的推倒風口浪尖,極度夸大民族認同而弱化國家認同。自從新疆75事件發生以來,少數民族和主流民族的矛盾更被激化,連續不斷暴力恐怖事件嚴重影響了新疆的穩定和民族團結,而絕大多數暴力恐怖案的實施者是少數民族。對于民族成分復雜的新疆地區,如果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不能和諧共存,就會導致新疆地區民族內部矛盾激化,如果民族認同程度高,國家認同得到弱化,對于文化、語言、宗教等不同各民族間的矛盾以及民族和國家的矛盾則會嚴重阻礙新疆經濟發展,讓民族分裂分子有機可乘,分裂國家主權,影響國家統一。反之,如果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得到和諧共生,少數民族則會主動維護國家利益,并且讓民族利益服從國家的利益,在國家統一穩定、新疆各民族團結和諧的基礎之上創造民族利益。少數民族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和諧共生是新疆經濟、文化、政治發展的充要條件。
三、少數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二元論”
在多民族國家中,國家認同是基于各個民族與國家的共同利益,民族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各少數民族在出生的土地上最早建立起來的就是民族認同,在民族認同得到充分的確立之后才會產生與之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認同。同樣,國家認同是民族認同提升和充分拓展后的必然結果,二者在價值共識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非此即彼的看待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處理少數民族的問題在實踐中勢必會引起問題的激化。
四、新疆少數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產生沖突的根源
從內因上講,從1955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變化,經濟的飛速發展改善了新疆整體艱苦的生活條件。新疆發展建設開始的幾十年,從橫向比較來看,無論邊疆和內地,不管群眾和干部,大家的生活水平相差不大。即相對均衡的利益關系決定了邊疆各族人民的利益與國家利益一致,因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重合,邊疆安全、民族團結。但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自然氣候導致新疆發展與內地很不平衡,并且新疆內部特別是南疆和北疆地區經濟發展不一致,在由開始的計劃經濟進入到市場經濟了以后這種差異就逐漸變大,這種新疆地區先天的經濟發育不良致使基層的貧富差距體現在不同民族之間,以及基層民眾和干部之間。少數民族傳統中落后的經濟模式和文化不再適應市場經濟的運營規律,基層群眾對于具有國家象征的干部和先天生物學性狀和文化不同的名族的不認同就演變成了對國家的不認同和對不同于本民族的其他民族的排斥性。于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出現分軌現象,也就產生了沖突。沖突的根源在于新疆的階層矛盾,民族矛盾交織,表面是宗教、語言、風俗的文化矛盾,實際是貧富階層矛盾,新疆地區特別是南疆,當少數民族貧窮人數比例較高時,由貧富引起的階層矛盾就會轉化為民族矛盾,進而導致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沖突。
從外因來講,中國目前GDP居于全球第二,西方國家擔心中國和平崛起對自己所構成巨大威脅,因此肆意使我國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復雜化,對抗化。全球有200多個國家,在這200多個國家中約有73%的國家是多民族國家。[4]中國作為東方最大多民族國家更是西方國家的最大威脅,擴大民族內部矛盾是其瓦解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手段。新疆的7.5事件,西方媒體則大肆宣揚我國對少數民族進行歧視,污蔑中國對少數民族進行無情鎮壓,不公平對待。通過這種手段達到其政治目的。
五、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和諧發展的可能性
事實上,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每一個人一出生都屬于一個民族,從少數民族的生長特點來看,民族認同必然先于國家認同而形成,在此基礎之上,民族認同才逐漸被引導到國家認同的層次上,民族的價值追述歸根結底還是國家,而多民族國家以國家形式存在是以各個民族為基礎的。隨著各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逐漸得到提高,長期以來,為實現新疆地區更高水平的國家認同,國家加大對新疆的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調控新疆地區市場經濟發展機制、合理的分配機制,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國家利益緊密相連,為國家認同提供物質基礎,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沖突逐步減小。在充分保障少數民族的利益和文化發展基礎上民族認同得到了拓展,這為國家認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國家認同是民族認同的最高形式。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為新疆逐步實現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保障。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結構為少數民族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提供文化基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結構存在著一個凝聚的核心” 。[5]費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成為各少數民族培養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意識的理論基礎。隨著新疆經濟教育的發展,各少數民族認識事物的變化,各族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交集互動逐漸形成了文化認同上的多樣性和對優秀文化的適應性,各少數民族在社會活動之中由對本民族的認同逐步到對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認同,形成對國家認同和對民族認同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英)馬林諾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86-93
[2]莊錫呂著.《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5-48
[3]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閱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3月
[4]徐黎麗.《影響西北邊疆地區民族關系的變量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3)
[5]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