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燕
一、論人格本位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教育協調發展的角度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從“加快”和“現代”兩個詞的一變一增,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發展職業教育的迫切性和時代性,感受到黨和國家對發展職業教育的要求更高。但是與之相悖的是隨著高職院校學生的逐年的擴招,學生整體素質也出現了大幅度的滑坡現象,學生學習狀態不佳,缺乏應有的上進心和責任感。而且他們大多數均為獨生子女,面對挫折不會用積極的心態去調整,更主要的是有的學生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認為一技在手走遍天下,而對于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和學生的職業心理方面卻不去關注,從而使職業教育變成了終結教育,而人格本位強調的是關注高職教育中每個個體的和諧健康發展、關注學生的心理,釋放人格能量,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從而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強化職業教育中的人格本位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的應時之舉。
二、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演變過程
“知識本位”,是高等教育機構誕生之初就附帶的,是高等教育當然也包含職業教育的應有之意。能力本位,在上世紀70年代興起于北美,典型代表是加拿大的CBE模式,其后,無論是世界勞工組織提倡的MES、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三明治”:還是澳大利亞的TAFE,都是依此原則開發創立的職教模式。而且,至今他們基本上還都是恪守當初的原則,只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而逐步改良。人格本位的提法,最早出現在日本1986年的《審議經過概要(之三)》中,目前在美國的職業教育中也漸漸得到重視,近幾年逐漸為我國學者接受。眾所周知,職業教育模式的建立都是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驅動的。能力本位產生時的加拿大,當初人均GDP約4000多美元;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產生人格本位觀念時的日本,人均GDP已超過20000美元。而2005年我國人均GDP才大約1700美元。
中國多年來對職業教育的理解主要是技能教育,所以對國外的能力本位是完全接受的,隨著素質教育的日益加強,能力本位教育也日見興旺,能力本位的倡導當然是必要的,但只一味的強調能力本位就會使受教育者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產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失策和傾斜。因此,培養身心雙健,德才兼備的人才其人格的塑造顯得更為迫切。目前,我國教育學者大多基于對人格本位理論的研究,其中我國較早提出人格本位的北京吉利大學羅曉明校長把人格本位作為他的十六字教育思想中的最具有重量級的四個字。現在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格本位轉換的重要性,但真正從PCS角度來系統闡明實現人格本位的教學模式還處于空白。
三、運用“參與、交流、共享”(PCS)作為強化人格本位的教學模式改革新路徑
(1)強化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其在高職教育中摒棄工具性,回歸人性,突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內涵。
(2)深入探討高職教育中人格本位課程的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
(3)“參與、交流、共享”三種形式的有機融合來滿足學生的歸屬感,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
(4)在PCS教學模式中潛移默化探究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的終極目標,就是更多關注學生未來的就業機會和就業發展前景,培養他們具有在各種專業之間盡可能強的流動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欲望,使職業教育趨于完美。
(5)通過“參與、交流、共享”的有機融合成就教學過程的立體化、平臺化,教學評價的個性化、人性化。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師生關系具有平等性、尊重性,思維過程具有獨立性、創新性。
(6)具體在實施過程中可以設置實驗班和對照班,對照班可以采取以知識本位和能力本位為主的教學模式,實驗班通過PCS教學模式來強化人格本位,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成為教學中的主人,與教師講行平等交流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充分挖掘自己潛能,順利完成由知識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的轉化,從而實現德能精進、學技雙馨的教育培養目標。
通過PCS教學模式讓師生在“參與、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愿望,以學生主體性為內核,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做主人,讓學生真正自發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切實感受到成為學習主人的真正樂趣以及與老師、同學共同探求知識的幸福。“參與、交流、共享”的快樂會讓學生減少學習過程中的無力感和孤獨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當他們面對新知識、新技術含量的急劇增加與變化時,能夠用終身化的教育思想、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創業的意識,對待和迎接現實的和未來的職業生涯。
強化人格本位,實施三位一體的高職教育模式是高職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實施人格本位教育的關鍵要尋找切入點,形成完善的操作流程及貫穿路徑。根據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一個人只有在群體中找到了歸屬感后才會激發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汲取知識、發展能力,才會努力使自己成為健全人格的人,才會立足于社會成為被社會所用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