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玲
【摘要】學生活動充分,是高效的課堂實踐活動的表現。發現法就是能讓課堂實踐活動高效的法寶。發現法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著眼于創造思維力和意志力的培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地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發現、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發現法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29-01
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實踐”一詞共出現40次。該詞出現的次數之多、頻率之高,充分強調了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形式大于內容的實踐,往往是低效的課堂教學。“學生活動充分”,就是高效課堂實踐活動的表現。筆者認為,發現法就是能夠讓課堂實踐活動高效的至勝法寶。
發現法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著眼于創造思維力和意志力的培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地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發現、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創設支點,提供學生產生好奇、發現問題的平臺
課堂提問,設置需集中且有針對性。“主問題”能建構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向深度探究。比如學習《月跡》時,“弟弟、妹妹和‘我對月亮的評價,你最喜歡哪一個?”問題一提出,學生討論積極熱烈,并自然地走入文章主旨的探究,有提綱挈領之用。在這樣的創設下,學生的回答積極且內容豐富。施彧同學更是創造性地說,“月亮是個好”中這一“好”字,就是“女子”二字的合并,所以月亮身上也就涵蓋了女子所具有的一切美德——純潔、善良、奉獻、美麗、寧靜……應該說,有了巧妙問題的鋪設,學生的回答也就更具創新性。
二、夯實基礎,幫助學生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
學習《黔之驢》時,學生迅速疏通文言加點字,不過為了“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中的“乃”字,全班引起大討論。學生中一派主張“于是,就”,一派主張“這才”。借此契機,我立刻安排兩派同學辯論。辯論進行得異常激烈,最終“這才”這一解釋完勝,一學生發言精彩,他說:“上文老虎步步為營,‘蕩倚沖冒,查探驢子的底細,在純熟的思考和步步為營的試探后,老虎深刻地認識到驢子外強中干的本質,于是果斷采取行動,吃肉剔骨,威武勇猛,干凈利落,用‘這才點明了這一充滿智慧的試探過程,而‘于是,就只簡單表示承接作用,沒有這層深意”。此言一出,班級同學自發鼓掌,我的內心也為他們驕傲。這堂課后,我開始致力于幫助學生一起夯實文言文基礎,理清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的作用、意義和使用的語境,以本課為例,幫助學生建構起古文學習的知識體系。
三、巧用“游戲”,讓原本較枯燥的內容富有趣味性
學生問題的產生需要建立在對知識點產生興趣的基礎之上,學生如何產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呢?“游戲”就是學生喜歡的一種形式。不過,游戲在課堂上的高效實施關鍵還是在于老師的教學設計。游戲在課堂上雖只有短短十多分鐘,但老師需要做大量準備工作:
1.明確教學目標,并將目標細節化、可操作化。游戲的原則及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實現教學目標。
2.控制游戲活動時間。游戲時間不宜過長,以8-15分鐘為宜,主要視具體教學目的和內容而定。若時間過長,語文課會變成活動課;時間過短,無法激發學生興趣,兩者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效率。
3.游戲規則和指令,教師要清晰、精準地發出。清晰的規則和獎勵機制是課堂秩序的保證。
4.教師要確保課堂開展的有效性。游戲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的年齡、性格等因素考慮進去。在游戲設計時也尤其要關注性格內向的學生,確保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高。
比如,上《皇帝的新裝》一課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已經通過解讀,把握了皇帝、騙子、眾大臣和百姓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發出游戲的指令,學生興奮異常,爭相扮演各個角色,皇帝、騙子、眾大臣、騎士、小孩等角色一搶而空,連本來文中沒有出現的侍從、侍女、旁白等都由學生創造性地扮演,并表演到位,人物語言和動作恰到好處,使學生加深了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學習,也使得游戲的設置發揮了極好的效果。這一“課本劇”游戲就是一次高效的游戲設置。這樣的游戲,人人積極參與。在游戲中,不僅學生學到了知識,又使生生、師生之間加厚了情誼。
當然,在課堂實踐活動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發現”,不拘一格地為學生創造發現的條件,充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在平時更要切實提高自身的備課能力、應變能力和課堂掌控力;在學生評價方面,教師也要盡量排除主觀因素,客觀評價學生;對于一些次要的知識點要及時關注。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中,還可以嘗試運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只要能夠促進學生發現問題、獲取知識,就應該不拘一格。
參考文獻: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