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祥
【摘要】高職語文教學的出發點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目前高職語文教學存在定位模糊、教學內容單一等問題。導致高職語文教學的科學地位逐漸降低,學科本身也逐漸邊緣化。改變這種現狀要從教學定位和教學內容入手。本文總結了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了高職語文教學的定位,并結合實際提出了高職語文教學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高職語文 ?定位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41-01
語文在基礎教育中是重點學科,貫穿小學、初中、高中教育的全過程,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進入高職后,由于強調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觀念的影響,高職語文教學的地位經受了嚴峻的挑戰。高職語文想要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要求必須進行改革,要更多的服務于人文素質建設,充分發揮其素質教育功能,使高職語文教育能夠不斷創新和持續發展。
一、高職語文教學現狀
現階段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比較尷尬。首先,在教學形式上,仍然像高中教學一樣采用語言文字基礎訓練的方式,授課方式比較單一,導致學生不愛學,老師不好教。其次,高職語文的教材都存在注重知識系統性和連貫性,缺乏針對性。也存在注重傳播知識,忽視傳承文化的通病。這樣的教材不是像高中教材,就是像大學教材,有著明顯的應試教育特點,并不適合高職院校的學生使用。最后,高職語文教學的課程不斷被擠壓,甚至被取消。高職的語文課程一般就開設一個學期,高職語文需要在短時間內達成全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完成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時間短、任務重,根本不切實際,教學難度特別大。
二、高職語文教學定位
(一)高職語文教學的實用性
高職語文是為了響應人才素質的培養需要而設立的公共基礎課程,是高等教育中的母語教育。高職語文以公共課服務于專業課為出發點,更加貼近學生。同時,根據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學習高職語文,可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樹立良好的學習理念,學會如何交流溝通和進行團隊協作。同時,高職語文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能夠更好的面對就業和創業。高職語文應該區別于其他類型的人文教育,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凸顯其實用性的特色,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穩固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高職語文教學在教學中的地位
高職語文是地位比較特殊的一門科學,它既區別于高中的語文,又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跟高中語文相比,高職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語文興趣的培養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能夠正確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及文學修養。跟大學語文相比,高職語文降低了思想層次上的要求,弱化了理性思辨方面的內容,更加突出了實用性的價值。
三、高職語文教學改革
(一)開展教學的“人文性”
高職語文教學要具有人文性。語文教育以文學藝術和道德情操對高職學生的審美觀和人生價值觀產生影響,讓學生們學有所思、學有所長、學以致用。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它是文理科互相滲透的橋梁,也是文化和科學融合的手段,更是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來源。可以肯定的說,高職語文教育是培養高職學生整體素質的基石。所以,高職語文教學要開展教學的“人文性”,將人文素質的培養作為重點,同時兼顧寫作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雖然高職語文教育的目標比較傾向于社會應用性和職業性,其宗旨在學生以后的就業上,但是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全方面培養,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人才,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人員。據統計,20歲左右的青年,在其一生要經歷7-8次的職業轉換。一個人不可能一生只在一個工作崗位,這就要求高職學生有能夠適應新環境能力。因此,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會對他們事業發展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二)要開展教學的“開放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與學生互動的過程,要讓學生樂于參與與體驗,并在參與過程中進行探索和領悟以及自主內化,這樣才能起到教學的目的。要想使教學達到這樣的效果,要開展教學的“開放性”,建立開放的教學模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開展教學的“開放性”,可以通過講授、互動討論、案例教學和誦讀等方法來實現。學生在這些開放性的互動中,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自主的討論,不但能夠理解經典文學源遠流長的道理,還能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審美品位。這種開放性的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知識儲備、思辨能力及對文字的運用能力。
高職教育是為了培養應用型的人才,高職語文為了順應高職教育的發展要求,也要在教學中體現實用性和應用性。要根據教學的實踐經驗改革教學策略,豐富高職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高職語文能更好的為專業的學科服務。
參考文獻:
[1]鄒旗輝.高職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的“三性”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3(12).5-9
[2]臧益軍.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視界.2012(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