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莉莉
【摘要】語文教學要重視文本細讀,通過文本細讀抓住關鍵詞進行大膽創新,設計出新穎獨特的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了良性的教與學的活力,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互動,引導學生走進更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里。
【關鍵詞】語文教學 ?抓住 ?中心詞 ?活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43-01
上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后,心中頗多感慨,不由得想起宋代詩人杜耒的詩句:“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看似平常的教與學,卻因為教者有了個性化的解讀、有了創新性的切入點,有了對文本教學設計的深入思考,而讓課堂彰顯出不同尋常的活力。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我認真進行了文本細讀,在借鑒經典教案的同時大膽創新,將課文教學變得簡潔精致而高效。細細回味,在整個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思路就是 “抓住一詞,教活一課”。
一、在文本解讀中捕捉一詞
反反復復地靜心閱讀著《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強烈的震撼感沖擊著我的心靈,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感動。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故事,語言樸實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個故事內容并不難,難的是弄懂“生命橋”的含義,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為了上好這一課,我思考著該如何獨辟蹊徑,尋找到一個小而巧的教學角度,生成一個簡潔而精致的課堂呢?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不經意間,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文中的一句“泡泡話”上:“同一時刻”是指什么時候?是啊,課文不就是先后描寫了同一時刻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嗎?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青年靜靜地躺在床上,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雖然兩個場景跨度很大,但是它們卻被“同一時刻”緊緊擰在了一起,可謂是:同一時刻里的不同場景,卻為了實現同一夢想!一個靈感突然躍出腦海:教學切入點鎖定“同一時刻”,就用它來縱橫決蕩,編織起教學過程的彩帶吧!
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的的教學資源,無論是單元導語、“小泡泡”、資料袋還是插圖或是課文本身,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我們都不能放過。只有做個“有心人”, 有效地開發,恰當地運用并挖掘這些教學資源蘊含的內容,才能觸摸到那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才能找準關鍵點并以此來教活整篇課文。
二、在教學設計中貫穿一詞
當我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切入點鎖定為“同一時刻”之后,在教學設計中就始終以它為主線,貫穿全文。要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到運用語言,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使之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淀為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這才是上出了“語文味”的語文課。
基于此,我將教學設計濃縮為:從“同一時刻”一詞引入兩個不同場景;然后分別在兩個不同場景的學習中抓住幾處關鍵而精彩的詞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品味出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及背后的含義;最后再回到“同一時刻”一詞,體會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背景下,兩岸人民共同架起的“生命橋”,共同譜寫的愛的贊歌,從而讓孩子們體會到:遠遠的一道海峽隔開的只是兩岸的地理空間,卻不能隔開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我把“同一時刻”下的第一個場景的學習著力點放在品味“靜靜地”“凋零”“輾轉”三個詞語上;把“同一時刻”下的第二個場景的學習落腳點放在品味“靜靜地”“沉著”“步履匆匆”等幾個詞語上,讓學生憑借自己已有的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這些詞語,并逐漸走進文本,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獲得體驗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詞語,最終達到較為全面地理解課文,弄懂“生命橋”的含義,從而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的效果。這種以一詞貫穿始終的教學設計使教學變得清晰、流暢而高效!
三、在課堂教學中緊扣一詞
腦海里烙下了以“同一時刻”為主線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設計,懷著一份輕松與淡定走進了課堂,在課堂中緊扣此詞展開了教學。真沒想到小小的幾個詞語發揮出了超乎想象的魅力,學生在幾個詞語的傾心體會下,基本達到了“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的效果,最終實現了對課文的深情朗讀。看來,“抓住一詞,教活一課”的教學方法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實踐的。運用“一詞經緯法”, 以一詞引出教學設計,開口小,便于左右逢源,又便于縱向開拓。《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的“同一時刻”一詞,起到了提示課文思路的作用。我緊抓這個關鍵詞來教,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思路,又明確了課文中心,還掌握了重點詞語,真是一舉數得啊!
一個細心的教師會發現,在我們教學的課文中,很多都隱藏著某些關鍵詞語,這些詞語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或者點明了文章的情感。只要我們用心地去感悟,從大處著眼,從細處著手,就一定能夠觸摸到那個帶著“魂”的詞語!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的教學反思過程中,我幾次萌生再度走上講臺執教此課的想法。在我看來,教學反思就是對文本的再度解讀,就是實踐后的經驗總結,對教學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