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華
在《語文課程標準》里,“綜合性學習”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共同組成語文學習的五大板塊,成為現行教材的一大亮點。然而,什么是綜合性實踐活動呢?該教什么呢?怎么教呢?
一、關于“什么是綜合性實踐活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實踐活動,貴在“綜合”。它應該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成長。既有語文知識的積累又有語文能力的提高;既是語文素養提高的過程,又是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而不是單一的讀寫活動,或單純的知識積累,或是單一的某種訓練。總之,活動的內容要綜合;活動的方式要綜合;活動成果要綜合。
綜合性實踐活動,強調“實踐”。我們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綜合性的語文實踐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無論是觀察、思考,還是搜集、整理材料,都要強調學生的個人實踐。
二、關于“教什么”
現在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很多教師不知道教什么?
有些把語文綜合性活動當作“情景作文”的一種形式。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是為了寫作收集資料,積累素材。比如七年級下冊“成長的煩惱”這一活動,有些老師就上成了單一的口頭作文形式的作文課。其實這一活動是有其特別的內涵和用意的,除了鍛煉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外,至少還應容納如下內容:結合課文學習——這一單元以“成長”為主題,讓學生反思自己成長中的煩惱,正視它,理解它,從而健康地成長;學會傾訴個人煩惱,讓別人分擔煩惱,讓自己去分擔他人煩惱,培養同伴間相互理解之心,進而學會共處;感受人間之愛的存在,樹起陽光的心態,驅散煩惱的陰云。
有些老師過于依賴課本。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課文中的選文放在課堂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樣完全背離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特點。比如在進行八年級下冊“尋覓春天的蹤跡”這一綜合活動時,老師只是讓學生查閱、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詩歌、散文等。就沒有利用我們周圍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引導學生融入自然、關注自然、感悟自然,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拓寬視野,提高能力。
因此,在關于“教什么”問題上我們提倡幾個轉變。
首先是教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信息渠道獲取信息”、“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并通過掌握方法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活動計劃”、“活動總結”;學會“對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對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等。
其次是自由設計活動內容。教材中的綜合性活動內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地區特點作相應的改動,這其實也是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的必經之路。如:七年級下學期的“黃河,母親河”的綜合性學習,聊城地區的學生完全可以把探尋“黃河”引申為探索“京杭古運河”“東昌湖”航道的活動,調查有關此航道的過去、現在,為航道污染提出建議,為航道創設公益廣告等。
第三是因地制宜,充分開發語文學習資源。我們聊城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旅游勝地。有光岳樓、山陜會館、東昌湖、景陽岡、獅子樓、曹植墓等著名風景區,也有魯仲連、曹植、張自忠、傅斯年、李苦禪、季羨林等歷史文化名人。教師只要轉變了語文課程觀,拓寬了語文課程的視野,便能發現了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新鮮的學習資源。比如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自然界的異常表現等,都可以讓學生組織起來,行動起來,有所觀察,有所思索,有所表達,有所提高。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家庭、社區、自然、社會,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有學習研究價值的,有助于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都應納入綜合性學習中,“成分”越豐富,“土地”越“肥沃”,語文之花才開得越鮮艷。
三、關于“怎么教”
綜合實踐活動倡導的是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所以教的方式要徹底轉變。
首先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注重探索與研究的過程。
我認為,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除了激發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外,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比較多的選擇余地。可以根據具體的活動內容與主題特點,采取靈活方式來進行。如“感受自然”“尋覓春天的足跡”“說不盡的橋”就可以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自然,去觀察、攝影、感悟;如“古詩苑漫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就可以采用搜查資料、摘抄積累、朗誦比賽、成果展覽等方式進行活動;如“走進小說天地”“戲曲大舞臺”就可以采用講故事、表演、賞析等方式進行。
其次是強調合作過程。如“漫游語文世界”這一活動,我要求全班學生自愿分成不同的小組,在家庭里,校園里,社會上學習、運用語文。活動中,小組成員必須統一有組織地行動。活動后須按要求將搜集到的資料加以篩選、梳理、編成各種小冊子,并在展示課上進行小組成果評比。活動前的策劃、活動中的組織協調及實施等能力都在無形中自覺自愿地得到鍛煉。
在語文教學中,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打下堅實而全面的基礎,塑造完善的人格個性。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我們為之思考,為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