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珍
【摘要】所謂探究,就其本意來說,是探討和研究。探討就是探求學問,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討問題,追根求源和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小學語文探究性作業是指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現行教材或學生對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或合作討論為學習的形式,運用探究式的科學學習方法,促進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選題策略 ?組織策略 ?指導策略 ?評價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47-01
語文探究性作業因其性質的特殊,涉及的知識層面的多樣,問題來源的不一,可分為不同的作業類型。如根據自主獲取知識信息的程度,可分成接受式探究作業和發現式探究作業;根據完成探究作業所需的時間,可分為即時性探究作業和延時性探究作業。本文試圖從探究性作業的教學策略來具體闡述探究性作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選題策略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不是科學研究活動。所以確定探究性作業要堅持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著眼于學科知識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服務和服從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探究性作業要注意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不適宜開展一些太成人化和功利性的課題。開展活動時除了緊扣語文學科的問題設計外,還可以事先對學生進行調查統計,以便了解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探究熱點,確定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探究課題。其次,每學期還可以留一定時間讓學生“自由探究”,由學生自主選擇探究課題。再次,教師提供一定的選擇范圍或若干參考題型,幫助學生拓展思路。如學習了《趙州橋》、《南京長江大橋》后組織學生探究“我們身邊有多少‘橋”。高年級學生學了《五月端陽》、《草原》之后可以開展“香包和端午節”、“畫家和顏色”等作業練習。
二、組織策略
探究性學習不同于班級授課制的學習,它更開放、更靈活。采用“獨立——合作”相結合的組織形式是一種收益很大的教學策略。探究性作業過程既需要學生獨立地思考探索問題,同時也需要伙伴之間的合作學習。
在語文探究作業中,語言所蘊涵的情感體驗,有些是“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傳的”,這些情感只有經過自己獨特的體驗,才能獲得獨特的感受。另一方面,兒童在不受眾多背景性的信息干擾下,感受和見解往往會更加真實、自然。這在語文的課文朗讀教學中,尤為可貴。如《一夜的工作》中有這樣一句話“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總理……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 如何讀這句話,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中心的不同感受。學生甲: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總理。 學生乙: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總理。 學生丙: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總理。學生經過自己獨立探究,對這段話有不同的感受,對這段話的朗讀處理也就不一樣,像這樣不同的情感朗讀只有在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的前提下才能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此外,在探究作業過程中,由于大家知識背景的不同,生活經驗的區別,每位學生對所見所聞都會有不同的所感所思,每位學習伙伴的探究積累就是一種豐富的學習資源。這些獨特的學習資源相互交流,就會達到“資源共享”的優化組合效果。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合作學習有利于幫助學生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使學生建立相互傾聽、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教師在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習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是一種良好的教學策略。如前面提到課文內容拓展類的探究學習,以學生獨立探究為主較合適;那些社會熱點調查類的探究活動則以合作性學習為宜。
三、指導策略
探究性作業強調學生的自主嘗試性,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美國勞倫斯中學創立了一種“自主研究”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在教師幫助下學生獨立嘗試某項課題研究。自主研究模式的程序是:確定研究題目——搜集資料并制定計劃——分析資料并實施計劃——撰寫研究報告。該模式特別強調教師在學生探究的每一個環節中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在探究作業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探究活動的互為作用的組成部分,學生是探究活動的創造者和主體,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創造者,師生是共同開展探究活動的新型伙伴關系。
四、評價策略
探究作業的評價同一般的學習評價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參與情況的評價,注重對學生作業過程的評價,注重對學生學力發展的持續情況的評價。《標準》中建議:“評價應著重于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因此,“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指導思想。每個學生的能力及智力都是各不相同的,反映出來的作業也肯定參差不齊。探究作業是學生學習的嘗試,我們更注重的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努力情況,著眼于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運用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