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爽爽
【摘要】初中英語課外作業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鞏固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之一。高質量的作業設計在幫助學生鞏固和理解所學的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關鍵詞】英語作業 ?精彩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87-02
長期以來,簡單、機械的重復性的作業,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成為阻礙新課程實施的一堵高墻。因此,在搞好課堂教學之外,如何結合新課程理念,布置一些精彩的、加快同學們成長的英語課外作業,對于中學英語教師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一、作業設計要有趣味性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結合教學目標的特點,設計出形式多樣的作業,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學生如果對作業感興趣,就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僅能使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運用能力都得到訓練和鞏固,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比如說在七年級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重要階段。新目標(Go for it!)七年級上冊,每個單元的話題都是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對這些話題產生較濃厚的興趣,學習的效果比較好。為了讓所學的知識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鞏固,在設計作業時,我們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和實際生活,畫一些圖畫,或做一些調查等等。
比如說七年級上Unit 2 This is my sister.這個單元,在Section B中,學生學習如何畫家譜,并描繪自己的家人。在作業設計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畫一張自己的全家福,并寫出自己的家譜,然后介紹自己的家人。大部分的學生都很認真地畫了自己的一家人,有些學生還很有創意地為家人和自己設計了新的衣服和發型。在第二天上課時,讓學生拿著自己的全家福到講臺上介紹自己的家人,學生都很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作業設計要具有科學性
較多的教師認為讓學生反復地做大量類似題目,就能較好地鞏固學生的英語知識點,提高學生的成績。但殊不知學生在大量作業的壓迫下,很可能會導致他們反感的情緒,從而收到反效果。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在課后能花多少時間在英語作業上。《英語課程標準》里寫到初中書面家庭作業每天不超過1.5小時,也就是英語單科15分鐘左右。我們應該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有效的作業,而不再是機械的抄抄寫寫工作。
在過去,我們往往喜歡用一些現成的資料,而忽視了教材帶給我們的資源。其實,教材里面的很多內容可以讓我們挖掘出來,好好地進行利用。例如:八下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A聽力材料是有關如何幫助Peter解決她的煩惱對話。Peter的煩惱是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有可能會遇到的。在上完這節課之后,我要求學生給Peter寫一封信,讓他們給Peter一些建議。學生的熱情比較高,寫了一些他們認為比較好又合理的建議。通過這些類型的作業,學生不僅更好地掌握了聽力材料,同時也訓練了他們的寫作能力。
三、作業設計要具有實用性
語言的發展是基于語言背后深厚的文化。語言教學如果脫離文化背景,單純地教授語言,那么這種教學就失去了一定的意義。在新目標英語教材中,語言的交際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另外,語言的學習是為了在生活中進行運用,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因此,在設計課外作業前,教師應仔細研讀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內容,通過作業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背后的文化知識,并更好地將英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意義。
下面以八年級上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為例:
這個單元的話題為describe a process,在第一課時學生學習了如何制作salad,設計了以下作業:1.了解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找出西餐與中餐有何區別。2.根據所學的內容,為父母做一份salad。在學習了Section B中三明治的做法后,讓學生閱讀一篇關于三明治歷史的文章,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復述這個故事。
通過完成這些作業,學生對西方國家的一些飲食文化有了比較深的了解,并且把英語學習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英語在平時生活中的作用。
一份精彩的英語作業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的,是建立在對本班學生學情充分掌握前提下以及對學習英語這門學科真正目的基礎上的,不僅能提高學生英語成績,而且能夠極大調動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拓寬學習英語空間。無論是理論需求還是實踐訴求,英語作業都急需轉變。我們應從初中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樹立以學生為本、學以致用的現代英語作業觀。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施良云、崔允郭.《教學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