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紅 張偉
【摘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下,我們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具體要求,吸收各所名校的寶貴經驗和成果,依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的數學教學在課堂上提倡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轉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思路,整個課堂要以學生為本,認真貫徹新課程理念,實施數學課程標準,遵循循環大課堂模式。我們將對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作出更多地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 ?課堂展示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98-02
當前以新課程改革和前置性學習及生本教育循環大課堂模式為標志的基礎教育改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目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何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如何轉變師生的教學方式,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生的學為主,是貫徹新的課程理念、實施數學課程標準及前置性學習、循環大課堂模式的關鍵。在我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不斷積累、反思和總結,得到了一點小小的經驗,設計了自己的一個教學模式——“預習-展示-總結-評價”。
首先,我會在每節課的最后留給學生課下復習及預習的作業(也可以叫前置性作業)這個作業我是要求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我把所有的任務都會安排給小組長,讓小組長利用課余的時間來完成,這就要求教師要設置好前置性作業設計,但是如果讓學生把它落到實處那就實屬不易了,首先小組長必須要合理地安排好學習的時間,并且很好的組織好,并且讓小組內的每一位成員都掌握,那就更不易了,這樣我便安排了小組長利用中午靜校和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充分的展開交流討論,而小組長在這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小組內的后進生也學會,那是小組長的特別任務了。
第二個環節就是課堂展示環節了,在上課的時候我會充分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講臺進行展示,把小組內在課下交流合作的內容在班內交流,說說你們小組在課下合作學習到的內容,而其他小組的同學在別的小組交流的時候也是有任務的,就是認真聽好交流小組的交流,看看自己有沒有要補充的,但還有一個最關鍵的任務就是,在小組交流完之后,其余的同學要給他們出問題,讓交流的小組同學回答,只有回答上其他同學的提問之后才算完成任務。小組同學交流完了,別的同學也補充完之后,其他的同學便可以發出提問,這時學生在交流的時候教師最好是少做插言,讓學生盡量的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學生的展示環節,其實是本節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認真傾聽學生的匯報,把自己跟學生融為一體,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也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位認真傾聽并且可以反表疑問的學生。
所有的這些匯報完之后,每個小組還要回報本小組在課前的預習階段所遇到的問題,比如說時間問題,或者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本小組有哪些同學不配合了等等。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匯報作出一定的處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下一次的課前合作交流時做得更好。
第三個環節就是教師的總結階段了,這個階段便是老師發揮的時候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匯報的的情況把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在自己了解的基礎之上,把本節的內容更好地掌握起來,其實這個環節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總結是學生最后對自己拿不定的一些知識進行核對、掌握。
第四個環節就是評價階段了,這個階段主要分為三個方面:教師評、學生互評和組內自評。
評價方式必須多樣化,我們要為每個學生建立一個學生成長記錄袋,主要是收集學生的易錯、日常表現記錄,還有諸如我的想法、班主任、家長、組長、同學等對我的評價以及老師的評語等等,清晰而又詳細地記錄學生成長和進步過程。以往每學期末學生收到一張只有成績和千篇一律的教師評語的成績單,現在變成了一份充滿人情味、內容豐富多彩的“個人寫真集”,成績不再是家長了解孩子的惟一途徑,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閃光點的可造之材。通過全面的評價,孩子們每天、每一階段都有新的收獲,每一天都有進步,在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笑容。
就教師課堂角色的把握,我潛意識認為這樣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1.教師需要思考在課前應該提出哪些具有開放且有價值的問題需要學生充分的探索與研究,這些問題不僅要包括為本節課學習所需要的復習內容而且還要有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問題要盡量通俗、明白。
2.教師需要思考前置性問題在課堂上如何組織學生交流,以什么樣的方式交流。
3.教師需要思考學生泛泛而談時,如何引領孩子深入。
4.教師需要思考當學生遭遇到困難時,如何撥開孩子眼中的迷霧。
一句話,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學習的角色,但也不能褪去教師本該承擔的角色。這就是我在過去幾年的時間里,經過實踐得出的一個自認為比較適合現在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2]《數學方法論入門》鄭毓信主編 浙江教育出版社
[3]《走進最理想的教育》朱永新主編 漓江出版社
[4]《新課程教學問題解決實踐研究》易虹輝主編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