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敏
國家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設“實踐活動與綜合運用”。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個性和諧發展,重視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分析、整理等過程,理解數學,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貼近生活,激發興趣,培養應用意識
數學實踐活動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結合數學內容,研究和體驗生活中的數學。貼近孩子現實生活的數學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所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如:學習了“元、角、分”后,安排了實踐活動課是《小小商店》,在這節課中,模擬商店,讓學生準備好自帶的錢,你花了多少錢,應該找你多少錢。學習了“米和厘米的認識”,安排了《我長高了》的數學實踐活動課等等。在活動中,創設現實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積極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自己的事情,激發了創新意識。
二、質疑討論,合作交流,培養良好創新素質
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不要怕學生亂,要相信學生,努力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樂學,想說,愿問。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無疑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小組內實踐活動,利于開放思維,善于發現問題,一起交流討論,取長補短,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認識水平,產生獨特見解,培養創新意識。同時,在合作中,每人各司其職,互相幫助,嘗試管理,使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培養良好的創新素質。
例如:在《我長高了》這一實踐活動中,小組內有量身高的,有看刻度的,有記錄的,有小組長協調管理,學生分工明確,主動參與。有學生發現了問題:我們四人中李煜最矮,呂鍇磷最高;我長高了三厘米等。在測量操場時,卷尺不夠長了,怎么辦?同學們紛紛獻計獻策:可以作好記號,用這個卷尺接著測量,最后把每次測量的長度加起來;也可以兩個小組合作,兩個卷尺連起來測量。通過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合作,發現問題,共同解決,體會集體智慧的力量,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搜集信息,分析整理,滲透統計思想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選擇合適的數學實踐內容,充分相信孩子,引導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用數學的眼睛發現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運用各種方法搜集資料,選擇有用的信息,分析整理,用各種形式呈現出來,滲透統計思想。
如:我在學習《米和厘米的認識》前,安排學生調查自己家里的事物的長度,選擇10種記錄下來,結果學生們就出現了不同單位的表現形式,有用厘米作單位的:如床長2米;還出現了復名數,如書桌長1米45厘米,茶幾長1米30厘米等等。學習《千克的認識》前,安排學生調查家里的物品的重量,選擇幾種記錄下來。結果在調查中出現了好多重量單位,有克、千克,還有斤、兩,并且知道了1千克=1000克,1千克=2斤,1斤=500克等各重量單位之間的進率。
學生的這些調查結果,有許多是通過表格的形式呈現的,滲透了初步的統計思想。
如我在《我長高了》和《稱體重》的數學實踐活動課中,把學生的測量結果也是用表格的形式展現給大家的。通過觀察,學生覺得這樣表示非常清楚,一眼就能看出最高的是孫沫,最矮的是周蓮子,130厘米-140厘米的人最多;最重的是王安琪,最輕的是滿一平等等。
四、動手操作,實踐探索,培養實踐能力
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動手實踐是最易于激發兒童的思維和想象的一種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被激發,學生的思維就會有創新的火花。而數學實踐活動的一大特點就是實踐性,因此,我們要借助這一有利條件,充分的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培養創新意識。
如在《我長高了》,《稱體重》和《玩一玩,做一做》中,學生積極動手動腦,用小棒擺出許多各種各樣的圖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五、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心
成功的體驗對于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更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師不僅要善于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究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當學生看到自己的調查結果,看到自己動手擺的喜歡的圖形,看到自己小組合作的成績,并受到教師的肯定與表揚時,心里是何等的自豪和喜悅呀!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能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師應站在創新教育的前沿,充分利用數學實踐活動課,不僅要讓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還要讓學生去發現和研究問題,不僅要讓學生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更要在尋求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感悟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