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蘭
【摘 要】
現代教育的核心原則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熱愛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可能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最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尊重 信任 熱愛 責任 誠心
巴特爾在《教育隨想錄》中說過:“用語言播種,用筆耕耘,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這就是人民教師崇高的勞動。”是啊,教書育人是一項偉大、長期的系統工程,如何“塑造”每個孩子的靈魂,要求教師必須有足夠的愛心,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耐心地引導,教育每位茁壯成長的幼苗,關心他們的每一次進步,不管是怎樣的學生,都要盡心盡力,毫不懈怠。只要將師愛的種子播入學生心田,不怕他不會發芽、開花、結果。
一、尊重信任了解每一個學生是教育的基礎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如果教育家要從多方面來培養人,那么他首先應該在多方面了解學生。”沒有了解的愛是盲目的愛,沒有了解的教育是毫無價值的、無的放矢的教育。我們要愛學生就必須去關心了解他們。要盡可能的了解每一個學生,這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學習教育都有很大的幫助。由此看出,全面了解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提條件。尊重學生是愛學生的基礎,信任學生則是愛學生的表現,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充分信任學生是師愛的具體表現。當你的學生感到你對他的信任時,他們心理會涌起一種自豪感和喜悅感,他們也會對老師產生更強烈的信任,從而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
二、熱愛每一個學生是教師的天職
教師的職業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教師的主要工作是育人,但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溝通學生和教師心靈之間的橋梁,是教書育人的基礎,出于教書育人的需要,這種愛應是“嚴慈相濟”,就像人們比喻的那樣,師愛既有母愛的純真、慈祥,又有父愛的嚴格、莊重;這種愛還是一種道德情感,是職業之愛,而不是私人情感。這也就決定了師愛應是態度上的和藹、嚴肅,行動上的嚴格要求和細心關懷的和諧統一。愛學生包含極其豐富和深刻的內容,這份愛是教師道德情感之本。所以可以這樣說,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去關心他們,讓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
三、責任心是教育的靈魂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此榮譽,如此重任,說明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的“經師”,更要是拓展心靈智慧的“人師”。
四、誠心是教師走進學生心靈的渠道
我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教育好學生,首先自己應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學生眼里,老師是他們前行的航標,學習的楷模,學生的一言一行都緊緊地依附著自己的老師。因而,教師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既言傳有身教,不要板著面孔,高高在上,處處顯示自己的權威,要走近學生,走進他們的心,真誠相待。這種“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做學生的朋友。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鞏固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師生間倡導相互信任、尊重、理解,形成一種積極活潑、健康向上的學習氛圍。師生間既是教與被教的關系,也是朋友關系,教師做孩子敞開心扉的傾聽者,化解一些學習中遇到的苦惱,生活中的不快,以心換心。這樣,既了解了學生,也使學生更喜歡走近教師,當然,教師也不愁如何對癥下藥了。
2.表揚。任何人都樂意聽美言,受夸獎,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他們的身心正處于發展階段,為了能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教師在平時多些表揚,特別是對部分后進生,讓他們在老師的夸獎中樹立信心,激發學習的興趣。對犯了錯誤的學生,在適當的批評中多滲入表揚,剛中帶柔,教育的方式不同,得到的效果當然也不同。
3.善待犯錯誤的學生。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勵的評語,可能會改變一名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對人生的態度。擁有愛與寬容的人是快樂的,當他將愛與寬容給予別人時,也能接受到別人給予的愛與寬容。我們要把愛與寬容帶給孩子,讓他們也成為愛與寬容的人,成為快樂的人。但寬容孩子絕不是“放羊”,對于不同的孩子,還應提出不同的嚴格要求,這才是對孩子負責。
五、 尊重家長,是師德修養的重要體現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與家庭是兩個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著相同的理想觀念,并朝著一個方向行動。在創造人的工作上,兩個雕塑家沒有相對對立的立場是極其重要的。”眾所周知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位教師,他們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尊重家長,引導家長了解、配合、參與學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發揮家長的監督教育作用,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孩子健康快樂地發展。
“育苗有志閑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教壇三十載風雨,有歡笑、有淚水、更有深深的幸福。我深深認識到:愛是教師最美麗的語言。教師因愛而快樂,學生因愛而成長。讓我們愛學生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收獲成功、收獲喜悅、收獲幸福!
【結 語】
尊重學生愛學生,就會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巴特爾.教育隨想錄
【2】亞米契斯.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