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霞
《說文解字》中,“習,數飛也”。“數飛”有多次飛翔之意,多次飛翔、不斷訓練才能做到熟稔。習,又有熟悉之意,練,才能熟悉,練是習的“發聲期”。對于初中語文知識的學習來說,“練”是為了鞏固,實則也是為了深入的學習及對知識的熟悉。所以語文課堂練習環節的展開還是有必要的。但在傳統的語文課堂練習環節中,教師過分注重應試教育的影響性,對練習訓練內容偏倚,或僅僅將練習看做形式,使練與習脫節。這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為了實現練習的有效性,使其成為鞏固、深入學習課堂知識的一道關口,教師應深入課后練習的講解中,把握教學方法。
一、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平分秋色
傳統意義上的“學”很大程度是為了“考”。不管怎樣,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不能規避應試教育鐐銬的束縛。但是一味的向應試教育靠攏,學生最終能得到的也只是寫在試卷上的分數。在進行語文課后練習的時候,有些教師就本著如何提高分數的觀念進行,他們認為,分數是登上新一高度的階梯,是學生坐在教室里的最主要目的。學生受這樣的觀念熏染,也不禁的趨向對分數的取得。即便分數如此重要,但不能因此將素質教育置之不顧。對于語文學科來說,素質教育是學生語文素養養成的基礎,有了這種素養,學生才能游刃有余的對語文知識進行學習。換句話說,素質教育的成功,應試教育才能實現自身的理想化。所以,教師不可偏薄的進行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而是要使兩者在語文課堂平分秋色,互相激勵、作用,實現彼此把持的目標。在這里,教師可以將應試教育觀與素質教育觀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進行課后習題安排,讓學生從“練”中“習”得。
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這篇篇幅短小的游記卻描繪出一幅明凈悠然的月夜美景,作者那種自適隨緣的心境也被淋漓的流露出來。應試教育要求學生對該游記的內在主題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但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意象及意境中停留感受作者文字之步調與心情及境遇之步調的一致。簡言之,就是怎樣以景達情。應試教育本著一個目的,素質教育則倡導要有發現的過程。基于此,教師應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結合。讓學生感受每一句的溫度和作者的脈動,隨著字句展開,情感的輾轉把握該文主題。目的在,過程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同在。長此以往,學生會在練中習得和養成。
二、多元化的練習形式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語文學科是裝有豐富寶藏的盒子,打開它,我們會看到一個廣袤無邊的語文知識天地。語文學科本身的豐富性熏染了圍繞它延展開的知識的豐富性,包括語文課后練習,它也蘊含著一種豐富性。但教師常常只引導學生專注語文課后練習的一個點,讓學生抓住這一點進行練習。語文課后練習像被裝在一個半開著的盒子里,學生只看到課后練習單一化的一部分。這有悖現代教育觀念,也無法讓學生看到潛藏在課后練習中的豐富內涵,不利于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要盡可能使練習方式多元化。在這里,教師可以以掌握課文主體思路和框架做切入點,幫助學生鞏固課上知識。還可進行開放性題目練習設計,培養學生開放思維能力。 另外,還可以進行課文賞析題設計,提高學生文學品評能力,讓學生在多元化的“練”中“習”得能力。
如朱自清的《背影》,為了理清文脈,幫助學生鞏固和消化,教師可設計這樣一道題:“課文三次提到父親的背影,三次背影分別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分別表現作者怎樣的心情?”這道題很明確的講文中的整體思路表現出來,學生加深對文章的印象。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例如《我的母親》,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千個母親有一千種愛,每個人所成長的家庭環境都大相徑庭,那么,你鄒韜奮家庭的成長環境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這個問題完全由學生在讀過文章之后靠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維來解答,這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進行賞析題設計,例如《長城》這一專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相關主題文學的閱讀,讓學生在合作閱讀中進行問題擬設。這課培養學生對文學的品評能力。
三、以學生為主體合理安排講解時間
“因材施教”是各學科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它完美的詮釋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現代教育理念。所謂“材”,它是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個性、心理特點等,是一切可以影響學生對知識接受及消化的效果的一股內力。施教,自然是教師實施的教學方式。它是針對“材”進行的,并圍繞“材”展開,是適合特定學生人群的一種教學方法。因為這種針對性、契合性,課堂所有的時間都變得有的放矢,而不是沒有什么作用的“煙霧彈”。課堂時長仿佛被拉長,教師再不會覺得時間太緊,顧此失彼。關于語文課后練習的講解也是如此,一刀切的全部講解不僅浪費時間,效果也不佳,學生很容易在教師的自我“表演”中昏昏入睡。這就需要教師找到切實的辦法,即可以針對不同學生進行施教,還合理安排講解時間,使課上時間像橡皮筋一樣被拉長。
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有這樣兩道課后題:“作者為什么流下淚?根據課文的描寫,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并切身體會作者之感情。”學生可能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理解了問題一,所以,教師沒必要再進行重述。在這里,教師要因材施教,直入學生疑惑之處,因材施教,延長可應用時間。
練才能習得,對于語文來說練是習的發聲期,通過練習環節,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才能更加鞏固。所以,教師不可忽視之,而要采取有效的教學對策應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