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尚軍
【摘要】管教孩子是每個父母應盡的責任,但如何管?怎樣管?筆者認為適度的打罵孩子,懲罰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特殊的意義。打罵孩子雖說是一種教育手段,但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只有擁有了懲罰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關鍵詞】懲罰 ?孩子 ?法律 ?邊界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178-01
“養不教,父之過”,管教孩子是每個父母應盡的責任。但孩子也有維護自身利益的權利,作為家長打罵式管教,一定不能逾越法律的邊界。打罵一旦過度,就可能會形成家庭暴力,構成虐待罪或故意傷害罪。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是特別惡劣的行為,法院不會輕易給孩子的父母親定罪,也不會輕易剝奪他們的法定監護權。這是源自情與法的博弈,也是遵循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但這不包括嚴重的犯罪,比如出于泄憤等目的對孩子進行暴力毆打,情節十分惡劣的虐待或故意傷害等。因此,筆者認為適度懲罰孩子,對孩子的成長利遠遠大于弊。
一、單純依靠打罵,是父母的管教思想在作怪
孩子小時候被父母親打罵后,過不了多長時間,仍然會在父母親面前撒嬌,哄父母親開心。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父母親極其信任,全身心的依賴父母,會以父母親的態度來評判自己的言行。即使被父母打了,也會認為是自己的錯,為了贏得父母的歡心,還會努力改正自己犯的錯。受到打罵后,依然會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家長交待的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是打罵促進了孩子的學習,“不打不成才” 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如果父母親一味的使用甚至依賴這種管教模式,使打罵孩子的行為經常化、合理化,就會適得其反。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也逐漸無能為力了,只好任其發展,孩子的父母見了我們痛心地說:“打在孩子身上,其實是疼在自己心里!”。可是,他們為什么還打罵呢?真是為了讓孩子成才嗎?經過幾次咨詢,我發現孩子的父母親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小時候做事沒達到父母要求,就會遭到打罵。在他們自己成長過程中,缺乏親子間的有效溝通,如今原封不動的把簡單粗暴方式用在了孩子身上。由此可見,小時候遭到打罵管教的父母,在找不到更好的親子溝通方式時,會有意無意的用同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打罵教孩子,要講究教育技巧
教育孩子的手段多種多樣、千差萬別,打罵孩子只是其中的一種手段,但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家教藝術。筆者認為打罵管教孩子應該注意以下幾點教育技巧。
一是打罵管教,把握好“度”。打罵懲罰孩子“度”的把握尤為重要,重不得,也輕不得,過重了容易使孩子產生對抗情緒,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輕了孩子又不重視,起不到訓戒作用。因此,打罵孩子要以教育孩子成長為目的,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以恰到好處為宜。
二是達到要求,改有標準。家長在打罵孩子時一定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為什么打罵你?你怎么做才是對的?要有一個要求或標準。如孩子有欺負小伙伴、語言不文明等壞習慣,家長在打罵時就應該讓孩子自己氣認識到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不說臟話、語言文明,這樣才能得到老師的喜歡、同學的尊重,使孩子從內心深處知錯而改,就會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三是及時懲罰,立即糾正。孩子犯錯的可能是隨機性的,不一定在一個特定場合,孩子一旦犯錯,只要條件允許,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條件不允許,不宜立即作出反應的,事后則應及時進行補救,比如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分析當時的言行,幫助孩子找到錯誤所在,并提出明確要求,要其立即改正,保證決不再犯。
四是就事論事,不翻老帳。孩子最討厭惡家長婆婆媽媽,只要犯一事,就牽連出很多事兒來。這個道理很多家長就想不明白,打罵孩子時總是東拉西扯、橫牽豎連,把孩子說的這也不是,那也不對,一無是處。孩子認為自己天怎樣做都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就會失去了改錯的信心,效果可想而知。
三、打罵孩子,應該有所禁忌
從前有幾個父母不打罵孩子的?現在如果再提同樣的問題,回答多半是否定的。不是我們的孩子乖到不用打不用罵,就表現的特別優秀了,而是現在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筆者認為打罵管教孩子應該有以下幾個禁忌:
一忌控制不住情緒,打罵起來沒分寸。打罵的目的是管教,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受到懲罰就夠了,不能故意傷害他,更不是打的越重效果越好。在現實生活中,好多家長就犯了打罵孩子沒有完沒了,往往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使打罵管教孩子上升為傷害事件。建議家長在情緒不好時,不要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
二忌打罵之后,缺乏愛的表示。這是許多父母都會犯的一個錯誤。西方的父母重視在懲罰孩子的同時,也擅長愛的表達。每次懲罰完孩子,孩子承認錯誤之后,他們都會用擁抱、聊天之類的方式陪孩子一段時間,跟孩子說“爸爸、媽媽愛你”等溫馨的語言。這種愛的表示會讓孩子明白懲罰不是不愛,而是為了自己更好的成長。這種愛的表達方式,值得每個家長借鑒。
三忌打罵之后,又給予物質補償。作為家長教育孩子要賞罰分明,獎勵時要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打罵時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知錯即改的良好品行。如果對孩子進行打罵之后,家長認為孩子受了委屈,無原則的疼愛安慰,甚而用物質進行補償,這將會使懲罰歸于失敗。
四忌惡語漫罵,嘮嘮叨叨。有些家長打罵孩子時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隨意用過激的語言橫加指責;有些家長自己平時語言不文明、滿口臟話。其實,當孩子懾于家長威嚴,精神高度緊張時,他可能什么都沒聽進去。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對孩子的錯誤點到為止,決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打罵懲罰孩子變為傷害事件,法律規定是可以撤銷家長監護權的,這在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發布了《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有明確規定。撤銷監護人資格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否撤銷監護人資格,筆者認為有兩個關鍵因素需要考慮:第一,是否傷害情況極其惡劣。第二是否屢教不改。如果僅此一次,情節不是特別嚴重,施暴者愿意悔改,就要慎重對待,還是應該給父母留出改正錯誤的空間和機會,這樣做有利于修復父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親情關系,也有利于孩子在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