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祿
18世紀70年代的啟蒙運動波瀾壯闊,不僅席卷法國,而且震爍歐洲,影響彌遠。這時,古典主義音樂進入盛期。莫扎特,這位西方音樂史上的曠世奇才、樂壇天使,沐浴著新思想的光澤,用其筆下極富變化的音符,譜寫出眾多扣人心弦、彌久不衰的樂章。莫扎特用心靈、生命譜寫的不朽樂章,為德國文化、西方文化、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本文以莫扎特奏鳴曲K331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莫扎特的音樂創作背景,及作品的曲式結構、調性調式、和聲、主題旋律等創作技法的深入研究,從中充分認識莫扎特音樂深刻的音樂內涵,由此引出對古典音樂價值的延伸性思考。文章創新之處就在于音樂美學思想在其中的滲透,架起了作曲技法與音樂風格的橋梁,從對作品創作技法的具體研究,抽象概括出莫扎特音樂的風格以及其中不為人熟知的深刻的音樂內涵。創作技法的研究、音樂內涵的理解,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了古典音樂所蘊涵的永恒的藝術價值。
二十世紀以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表演解釋的重要性。作為作曲家和聽眾中介,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表演解釋在音樂理解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對于早期音樂作品的表演解釋成為了音樂表演者和音樂研究者的熱點話題之一,比如對莫扎特鋼琴作品裝飾音的彈奏方法、踏板的運用、分句的劃分、彈性速度的處理等等。可以說,越來越多的音樂研究者開始研究與表演解釋相關的問題。莫扎特作為古典音樂家的代表之一,“他是世界樂壇上極為罕見的、早熟的天才”。
莫扎特是西方音樂史上一位曠世奇才,他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近六百部作品,并且在歌劇、交響樂、協奏曲、奏鳴曲、室內重奏、宗教題材以及娛樂性的器樂曲、舞曲等領域里他都寫出了非常優秀的作品。他研究、借鑒了其前輩或同時代大師們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風格和手法。他音樂的氣質、感情、整體的風格則是他所特有的,作品的形式和技巧也是在溶合、消化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完善,達到了高超的境地。他的和聲語言是古典派大小調和聲的典范,在簡樸的功能和聲基礎上加以豐富和發展,并且有大膽的創新。
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以時間主要劃分成四個階段。
1.薩爾茲堡時期的奏鳴曲:共6首(K279、K280、K281、K283、K284,創作于1774—1775年間)除K284是在慕尼黑創作的,其它是在家鄉薩爾茲堡創作的。總體風格是樂觀的,但出現了一些憂郁的情緒,這種憂郁只屬于青年時代在人生旅途上初次感到某種淡淡的惆悵和煩惱。
2.曼海姆時期的奏鳴曲:共2首(K309、K311)創作于1774年—1777年間,是莫扎特旅行途中受曼海姆樂派的影響創作的。德國的曼海姆樂派是新興的交響樂中心,尤其是音樂發展的邏輯性和音響力度的幅度上,是當時音樂發展的楷模。莫扎特對音樂極其敏感,可以迅速地吸收他覺得優秀的素材,受此影響,這兩首奏鳴曲情緒變化幅度較大,對比強烈。
3.巴黎時期的奏鳴曲:共5首(K310、K330、K331、K332、K333),創作于1778年,旅行巴黎時,是莫扎特生活、思想感情、創作上的轉折,標志著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全面成熟。在巴黎時期他經歷了人生最痛苦的時期,母親去世,在巴黎受到冷遇,他已不再是當年的“神童”,他必須掩飾自己內心的痛苦,要讓痛苦向陰影一樣掠過。他最美的音樂表達中有時也暗含一種心如刀割的凄慘,只因莫扎特是個天才的旋律大師,他把內心的悲苦用優美的旋律掩蓋起來,呈現出來的永遠是純真美好,這種表達方式及獨特的音樂語言在西方音樂史中絕無僅有。
4.晚期時期的奏鳴曲:共4首(K533、K545、K570、K576),創作于1778年—1789年間。這一時期莫扎特去了萊比錫,接觸了巴赫的作品,因此出現了復調因素。這一時期是莫扎特生活比較困難的時候,但這一時期的作品帶有明顯莫扎特清澈、明亮的氣質,生活中艱難困苦在華麗的音符跑動中化為烏有。
作古典主義的音樂大師,莫扎特的音樂風格與概貌不會在這一部作品中完全顯露出來,但通過對這部作品彈奏的理解,至少為了解他作品情感表達提供一個認知的契機,即我們在演奏或欣賞莫扎特音樂作品時,除了對音樂作品本身有足夠的了解之外,還應對處理作品的手法有詳盡的理解諸如演奏中的觸鍵感覺,音樂進行中所要追求的音色,以及各種音色對音樂內涵表達的作用等,都要加以深刻分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讓莫扎特的音樂在洋洋藝海中顯示其獨有的精神魅力 。
參考文獻:
[1]卡爾巴特,朱雁冰/李承言譯.《莫扎特:音樂的神性與超驗的蹤跡》[M].上海:三聯書店,1996
[2]傅敏.《傅聰:望七了!》[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1
[3]趙鑫珊.《莫扎特之魂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12
[4]肖復興.《音樂欣賞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鄭興三.《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研究》[M].福州: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6][德]W·希爾德斯海姆.《莫扎特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