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佳 孫西慶
中圖分類號:R25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8-0106-02
老年呆病,又稱老年期癡呆,臨床表現為老年人記憶力減退、智能障礙及人格改變,嚴重者可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我國老年呆病患者將逐漸增多,因此,尋找其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尤為迫切。目前,老年呆病的病因雖尚不明確,但病位在腦已是公認。腦以髓為體,以神為用。髓與神的生成、充沛皆需脾胃補養。茲就從脾胃論治老年呆病做一探析。
1 腦以髓為體,脾胃充髓
《類證治裁》言:“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實記憶所憑也。”《本草備要》有“人之記憶,皆在腦中”。腦為髓海、元神之府,髓充方可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髓虧則腦海漸枯,出現健忘、癡傻等癥狀,《醫林
基金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業務建設科研專項(JDZX2012076)
通訊作者:孫西慶,E-mail:sunxiqing1191@sina.com
改錯》載:“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精生髓,歷代醫家治療髓虧多采用補腎填精法,然《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臟腑精氣源于先天,但充養卻全賴后天。可見,腎主藏精而非生精,如《杏軒醫案》所注:“譬諸錢糧,雖儲庫中,然非庫中自出,須補脾胃化源。”
腎中所藏之精在先天之精的基礎上,依賴后天之精的充養,方能豐沛,上營髓海,補養腦竅,如《靈樞·五癃津液別》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醫林改錯·腦髓說》言:“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海。”可見,脾胃與腦相應,脾胃健旺,運化有司,氣血精津化源充足,腦髓得以充養,神機自用,神明有常,智強聰慧。
2 腦以神為用,脾胃化神
老年呆病屬于中醫“神”障礙范疇。《素問·六節
(修回日期:2014-06-05;編輯:梅智勝)
藏象論篇》云:“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八正神明論篇》謂:“血氣者,人之神。”《靈樞·平人絕谷》載:“神者,水谷之精氣也。”可見,神的化生、充沛需水谷精津及氣血的滋養,脾胃生成的精、氣、血、津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脾胃和則運化有常,神得以充養,發揮其主宰生命,協調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氣為神之母”,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醫門棒喝》云:“升降之機者,在于脾土之健運。”《醫學求是》曰:“臟腑之氣機,五行之升降,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氣之右轉也。”脾胃轉樞正常,臟腑氣機升降出入有序,氣機調暢,清氣得以升,濁氣得以降,精血津液運行流動,神有所養。若脾失轉樞,氣機失調甚至停息,則如《素問·六微旨大論篇》所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神機滅,則智昏憒不清而成呆。
3 脾胃虛為本,痰瘀實為標
老年呆病的基本病機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者多為脾腎虧虛,實者多為痰、瘀。《靈樞·決氣》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沈注金匱要略》載:“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主生血與統血。若脾胃虛衰,運化無力,一方面氣血化源不足,氣虛運血無力,血虛脈道不榮,如《景岳全書》云:“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氣血虧虛可生瘀血。
另一方面,氣虛不固,血不循經,溢出脈外而成離經之血,《血證論》云:“其離經而未吐出者,是為瘀血。”而出血亦可致瘀。“神為氣血之性”,氣血充盈通暢,方能神志清晰。瘀血為有形之邪,易痹阻腦絡,神失清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久瘀成虛,血虛神無所養,神衰統御無權,智昏癡傻。又“精血同源”,精可生血,血可化精,血虛精虧,精虧髓衰,清竅失養,發為呆病。《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陽明邪熱與瘀血互結亦可循經上擾頭竅,令人喜忘。《靈樞·經脈》言:“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故脾胃病變可生瘀血,瘀血令人喜忘,甚至呆傻。
脾主運化水液,吸收、轉輸水精,調節水液代謝,若脾虛不運,則水液停聚生痰飲。《景岳全書》云:“水谷不化而停為飲者,其病全由脾胃。”故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謂。痰飲為病,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如《雜病源流犀燭》中描述痰:“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藏六府俱有。”若痰飲隨氣上蒙清竅,致使神機失用,可出現健忘呆鈍、神昏癲狂等癥,如《石室秘錄》載:“痰氣最盛,呆氣最深。”脾為太陰濕土,喜燥惡濕,若痰飲留滯臟腑,困遏脾臟,脾陽不運,清陽不升,神無所養,如《醫學探驪全集》曰:“脾之一臟乃運用之神所出……脾既為頑痰所困,則運用之神無從而出。”故脾胃健運,復其升降之職,杜絕生痰之源,痰祛飲化,神機運用有常則神清智明。
脾胃本虛,可生痰瘀之實,痰瘀又能阻滯氣機,耗傷臟腑,標實進一步加重本虛,虛實夾雜,病機變化復雜,惡性循環,影響腦府功能,成為老年呆病的發病根源。
4 小結
李東垣認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人至老年,髓海漸空,先天虧耗明顯,后天充養亦漸不足,此時相對而言是補先天難而養后天易。只要脾胃健,就有可能改善腎虛狀況,延緩衰老的進程,即張介賓所云“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現代醫學對腦腸肽的發現,揭示神經系統與胃腸系統之間有著密切聯系[1]。王氏等[2]研究發現,胃腸道可以將其接受的信息傳至大腦,使脾胃在五臟藏神的整體協調關系中起著樞軸或關鍵作用,從而對“藏神”整體影響巨大。顯示了脾胃對大腦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性,也表明從脾胃論治老年呆病的可行性、有效性。故老年呆病重在調和脾胃,一則可治本虛,二則可化痰瘀,最終使邪去正復,神明清靈。
參考文獻:
[1] 張思超.“腸腦相通”假說及意義[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 8(6):6-7.
[2] 王洪圖,賀娟,翟雙慶,等.脾胃轉樞對五臟藏神調節的研究述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2):1-4.
(收稿日期:2014-07-22)
(修回日期:2014-11-15;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