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忠英
【摘要】小學生數學學習評價為小學階段數學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及時提供反饋信息、改進教育決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評價的方法進行改革與創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學習評價的改革與創新作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數學;學習評價;改革;創新
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提出了六條最新的理念,其中第三條關于評價的改革中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關注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筆者在傳統評價的基礎上,結合新課程理念,進行小學生數學學習評價的改革與創新。下面,簡單地談談幾點在實踐中的做法。
一、堅持正面評價為主
正面評價是對成功信息的肯定、認同和贊賞,能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經常接受這樣的評價體驗,就會學地自信,并以成功為起點,越學越有勁。而學困生往往是在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負面評價中,散失學習自信心而淪落為所謂的“差生”的。所以教師必須堅持正面評價,極力學生的原則,對學有長進、學有創見的學生要明察秋毫,及時表揚鼓勵,讓成功與快樂大家共享,轉化成繼續學習的動力。學生即使有九個缺點,一個優點,教師的評價也必須從贊賞他(她)的一個優點開始。有時候學生的學習活動,往往結果是錯誤的,而過程中蘊含著許多合理的思維活動,教師要善于發現,恰當評價,以免挫傷學習積極性。例如一位教師在上“分桃子“(除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指名一名男生到講臺上演示,把12條魚分給4只貓,要求每只小貓分到同樣多。那位男生是這樣分的:前面兩只貓第一只分得4條,第二只分得2條,后面兩只貓分得的結果與前面的一樣。從分得的最后結果來看顯然不對,因此,老師馬上告訴他,你分錯了,就讓他回位。那位男生回到座位上靜靜地坐著,一直到下課都沒有據守發言和積極地表現。細細想一想,如果老師的評價改變一下,合理地利用這個課堂生成資源,那位同學回到座位后到下課的表現也許會不一樣,全班對平均分的理解也會深入一層:首先,那為位男生敢于上臺演示,讓全班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這種精神來勢要給予肯定;其次,平均分蘊含對稱思想,前面兩只小貓與后面兩只小貓分到的總數一樣多,應該是平均分的,他的擺法是對稱與平均思想的體現,教師如能及時指出他這些合理的地方,保護其創新的幼芽,再引導學生思考每只小貓分到的魚要求同樣多,該如何分?那位男生也許很快能相出結果,即使分不出來,也能獲得正面的情感體驗,以后學習熱情就會大大不一樣。全班同學經歷這一過程,必然深化對平均分的認識。
堅持正面評價,教師不要過多地渲染評價結果的陰暗面,也不要以為一次評價來定奪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免學生的偶然失誤而引起的評價失真。一個負面評價信息過多反饋給學生的老師,必然造成教師自己在學生中的親和力下降,減少學生對你所教學科的興趣。所以,我認為,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評價,應盡量做到無傷害評價、綠色評價。
二、建立多元評價標準
以書面檢測為主的分數評價,把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實驗稿與2012年版《課標》都把數學課程的總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來闡述,分數評價顯然沒有全面的體現這四個方面,特別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眾所周知,小學階段,一個對數學學習有興趣,學習習慣好的學生,對他的日后發展是相當起作用的。而分數評價中卻無法體現,所以必須改革這種一元評價的標準,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多角度衡量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筆者認為,建立下面三位一體的“等級+描述性評語”評價體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具體方法就是: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評價分成“知識與技能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三方面來進行?!薄爸R與技能評價”選取學生在學校學習一個學期中所學的,各單元的主要知識點,分“優秀”、“合格”和“加油”三個等級進行評定;“過程性評價”選取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質量,體現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非認知結構重要指標六個(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問題意思、交流表達、動手操作和同伴合作)(書面較難檢測的),按照“優良”、“中等”、“加油”三個等級進行評定;“綜合描述評價”分“學生自己的話”、“學習伙伴的話”、“任課老師的話”和“家長的話”四個層面,對學生進行語言描述評定。
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
新、舊兩版《課標》都有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筆者認為,在評價的形式上可以采用課堂觀察、筆試、口試、操作、實踐等。課堂觀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多次的個體信息反饋才能作出判斷,對表現欲望不強,性格內向的學生,采用課堂觀察來評價就有一定的局限性;筆試易于操作,但動手能力,學習情感態度難以評價;口試對數學問題的分析,算理、規律的陳述有較好的檢測作用,但費時較多,不利于在人數多的班級實施;操作可用于畫圖、制表、測量等,有利于檢測學生的動手能力,但檢測內容有限;實踐活動可以檢測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際應用中較難監控。每一種評價形式,都有利弊,應注意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因此,教師要根據多種形式的評價結果,綜合得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此外,要根據評價內容的特點,如單項的、綜合的、平時的、終結的、教師限定的、學生自選的等來選擇相應的形式。在評價結果的表述上,可以是定量的分數、積分、定性的等級、描述性的評語等,評價的客體可以是老師、家長、好朋友等。特別要注意,終結性評語不要用過多的繁難的評價形式,以免加重老師自身和學生的負擔,導致評價難于操作。
總之,我們相信:通過評價改革的不斷完善與創新,學生的自主性一定會得到進一步體現,創新意識將進一步得到增強,教育教學質量將進一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