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鈞玲
在閱讀教學中找準了突破口,就找準了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紐帶,正如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說:“努力在每篇課文中找到合適的問題,一個情節(jié),或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詞……作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帶動全篇。”就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研究課文,欣賞課文。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突破口,能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研究的欲望、思維的火花,在簡簡單單的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梅花魂》這篇回憶錄,以倒敘的手法給孩子們勾畫出了一位遠在異鄉(xiāng)的老華僑,也就是“我”的外祖父與梅花之間的那份深情。梅花身上秉承的堅強、氣節(jié)正是老華僑的化身,也是老華僑眷念故土的寄托。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國人之氣節(jié)。透過“我”的記憶,追溯了我、外祖父關(guān)于梅花發(fā)生的五件事,雖然在敘述上有詳有略,但無論是外祖父贈梅,望梅、還是護梅,其實都是在揭示梅花身上蘊涵的魂魄,影響“我”要做一個具有梅花秉性的人。根據(jù)這篇課文的特點,我認真解讀文本,尋找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
一、抓住文眼,教活一課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xiàn),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抓住“文眼”,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優(yōu)美語言的感染。教學本課時我把“文眼”作為一個板塊來設(shè)計課堂教學,以點帶面展開相關(guān)的教學實踐,使文本的精華成為課堂的精彩。課的伊始,我從“魂”字入手,由此引出“情”。
師:魂是什么意思? 請學生查字典說說“魂”字的解釋。板書“魂”。
師:讀課題,你的心中有疑問嗎?學生針對課題進行質(zhì)疑。引出文章中心問題:課文中的梅花魂是指什么?以問題方式直奔重點段,讓學生讀外祖父講的那段話。(學生潛心讀書,勾畫相關(guān)語句,批注閱讀感受;之后,我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相關(guān)語句,引領(lǐng)學生品讀、議論、想象、感悟。)然后,回頭再問:“外祖父為何要對‘我這個五六歲的孩子說這些呢?”
這節(jié)課我由“魂”展開話題,解詞語,悟句子,層層閱讀,書愈讀愈美,情愈讀愈深。老師用心尋找了一個恰當?shù)耐黄瓶凇拔难邸保拍軌蛉绱擞稳杏杏嗟啬燮鹫n堂的靈魂。
二、詞語突破,細品語言
這篇課文比較長,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要選找教學突破口,抓中心詞,關(guān)鍵詞,通過這些詞語進行教學,往往會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通過細讀文本,我發(fā)現(xiàn)《梅花魂》這篇課文的語言特色就是透過詞語“分外愛惜,常常,常會,唐詩宋詞,總是,輕輕,慢慢,又,總,四個愈,四個最……”透出了外祖父的思鄉(xiāng)情和愛國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詞語作為教學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由文引詞、學文解詞、由詞悟情、拓展用詞,而透過這樣簡單的詞語教學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語言特色,從而深入細節(jié)描寫。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范讀,請生發(fā)現(xiàn)不同,抓住“又,總”進行重點教學。引導學生明白“又,總”字體現(xiàn)了每一年梅花開的時候,作者每每看到梅花都會想起漂泊他鄉(xiāng)的外祖父,而這“又和總”也表達了外祖父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懷。理解“冷艷,幽芳”,體會梅花的清高品格,同時相機教學疊詞“朵朵,縷縷”,師:作者用得多好啊?用這樣的疊詞把梅花的冷艷和香味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咱們今后寫作的時候也可以用上這么美的疊詞。由此通過感受疊詞運用的美麗,彰顯作者的語言特色,同時也感受到“朵朵,縷縷”中的每一朵,每一縷都透出了外祖父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這樣不僅落實了語文的工具性,而且還達到理解人物情感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告訴我們:“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這一課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分外愛惜”這個詞,從而突破全課的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是這樣設(shè)計的:請學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個詞語最能體現(xiàn)外祖父對梅花情有獨鐘?(分外愛惜)
(1)抓住“分外愛惜”,你又是從哪些細節(jié)看出了老人對梅花圖的珍愛,說說你找到的詞語。(唯獨、輕輕、慢慢)請你讀,你為什么這樣讀?隨機指導朗讀。
(2)抓住玷污:(有生以來、第一次、訓斥)師追問:外公訓斥的是誰,你讀懂了些什么?隨機指導朗讀。“玷污”能不能換成其它的詞(弄臟),體會高尚的,珍貴的東西被弄臟了才稱之為玷污,以此可以看出,在外祖父的心里梅花是高尚的,不可侵犯的。
(3)抓對比,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不甚在意,分外愛惜)(分外愛惜,稀罕)
通過對比的寫作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使學生初步了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的地位,使學生初步懂得梅花的在外祖父心里的地位。而我就在這無痕的詞語突破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進而學會用語文。
三、解構(gòu)文本,突破重點
一篇文章無論篇幅多長,總有其重點內(nèi)容。抓住重點內(nèi)容,就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容易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初讀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師:課文里有三次寫外祖父流淚,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形下落淚的?引導學生抓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淚來概括。接著按照學生的初讀感受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一、寫真梅,思外公談第一次流淚;二、寫墨梅,思祖國談第二次流淚;三、寫絹梅,憶離別談第三次落淚。
在細讀課文品味語言時,為了讓學生明白文章的表達方法,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從品“真梅”、品“墨梅”、品“絹梅”三部分來解構(gòu)文本,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品味情感,從而達到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最后結(jié)合板書回歸全文,再一次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以獨特的視角讓學生品悟作者的語言特色和細節(jié)描寫,在學習這些寫作方法的過程中,不僅達到理解課文人物思想感情的效果,同時也讓學生在品悟理解中扎扎實實地學會了學語文的方法,會用語文。
一個好的突破口便如同抽絲線剝繭之初的絲頭,只要能找到這個絲頭,就能有條不紊地一層層剝?nèi)ダO的絲線,最后終于得到繭。而要得到這個繭就需要教師反復研讀文本,讀進去,更要走出來,獨具慧眼,讀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只有在讀懂教材的基礎(chǔ)上才能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解構(gòu),找準“突破口”,課堂才會風生水起,教學才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