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案例背景:
新課程實施下的教學是情境教學,由教師先創設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從情境中感受到數學,然后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整堂課教師說得多,學生只管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學生學習的方式就是等、盼、靠。而自從教研室大力倡導“洋思中學”與“永威中學”的“先學后教”模式后,我在教學中也不斷的嘗試這種教學方式,在一次校級公開課中,執教的“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及應用”一課,感受頗深。
案例描述:
師課件出示自學指導:認真看課本27頁的內容,看圖、看文字并填空。重點看梯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圖。
思考:(1)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的梯形有什么關系?
(2)怎樣計算梯形的面積?
5分鐘后,比比看誰會計算堤壩橫截面的面積。
學生開始安靜的自學,有的學生認真的看教材上的梯形轉化平行四邊形的圖,有的學生動手用自己手中的梯形拼一拼…不一會兒,就有人開始在書上橫線處寫梯形的面積公式了。我悄悄的巡視著,看到有的學生寫的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有的學生寫的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還有的學生寫的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也有一部分學生寫的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5分鐘過去了,大多數學生面帶著完成了任務的表情開始時不時的看我。
師:同學生們看完了嗎?
生齊答:看完了。
師:誰愿意來計算一下堤壩橫截面的面積?(這是一個插圖,堤壩橫截面上底20米,下底80米,高40米。)我請了兩位后進生到講臺上板演,其他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做題。
生1:20×80×40=64000(平方米)
生2:20×80×40÷2=32000(平方米)
師:其他的同學有不同意見嗎?
生3:(20+80)×40=4000(平方米)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4:(20+80)×40÷2=2000(平方米)
師:你們認為誰做的對呢?
生5:我認為第三個學生是對的,用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個平行四邊行的底與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相等,所以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
生6:我不同意,梯形的面積應該是(上底+下底)×高÷2。書上是由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而求一個梯形的面積應該除以2.
師:他說的有道理嗎?
生:有道理!
師:為加深印象,老師想用課件給大家演示一下拼擺的過程,同學們想看嗎?(課件播放轉化過程,師簡要解釋說明,學生們聚精會神的看著聽著。)
師:你覺得在計算梯形面積的時候,哪些地方應該引起我們注意呢?
生1:上底加下底要放在括號里。
生2:計算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除以2.
師:說得真好!下面我們就用梯形的面積公式做幾道題好嗎?
生:好!
……
案例反思:
在公式推導的過程中,雖然學生頻頻出錯,但卻讓我覺得很欣慰。因為在我看來學生犯錯誤的過程是一種嘗試的過程。教師只有具備了主動應對的新理念,變學習中出現的錯誤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契機,才會發現錯誤背后隱含的價值,才能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來自學生的錯誤,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1、敢于放手,暴露錯誤
我在“先學”這個環節里讓學生獨立猜想,自己看書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自己想辦法計算出梯形堤壩的面積,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暴露錯誤,并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順應”他們的認知中,掌握其錯誤思考的軌跡,摸清其錯誤的源頭,對“癥”下藥。合理利用學生的錯誤,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有了一個較清晰的認識,這樣教學就有針對性。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機會逐步建構對同一知識的不同層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和處于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的學生的思維方式相適應。
2、留出時間,剖析錯誤
我在“后教”這個環節里,先讓其他學生去發現板演在黑板上學生的錯誤,然后呈現兩種或三種不同的結果,留出時間讓學生議一議誰對誰錯。然后,我再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過程。引導學生發現拼組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怎樣的關系,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一種嘗試、一種認知,也是一種進步。學生是帶著無數的疑問走進課堂的,他們的學習實踐過程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所難免。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雖然每一次學習的結果有對也有錯,但它們的價值是一樣的。“對”是一種成長,“錯”也是一種成長,它起碼可以證明某種想法或做法是不可行的,培養了學生的發現意識。
3、拋磚引玉,利用錯誤
通過這個案例,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中巧妙地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機智、靈活地引導學生從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錯誤,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利用錯誤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審視條件、問題、結論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辦法。
錯誤是伴隨著學生一起成長的,是學生真實的流露,是學生個性的張揚。一般情況,只要學生經過思考,其錯誤中總會閃爍某些合理的“光芒”,顯現出學生認知的“途徑”。教師只有巧妙地利用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才能使它成為教學課堂中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