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
【摘要】學生評教指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估,是教師教學水平評估的主要內容和高校教學管理的重要環節。目前,課堂講授仍是多數教師采用的主要教學方式,以學生評教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為主要內容正是體現了對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檢查、評定的需要。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學生評教往往會出現結果反饋不及時、評教指標體系過于單一、評教機制缺少師生溝通渠道等諸多問題。因此,要保真反饋教學效果,就應該科學的構建學生評教系統。
【關鍵詞】學生評教;反饋體系;教學效果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在高校實踐“學生評教”制度,并逐漸受到各高校的重視,學生評教體系也逐步得到完善和發展。目前,在整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較為有效且能體現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手段則當屬于“學生評教”,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結合自身感受對教師教學效果進行客觀評價,讓教師可以及時了解自身教學中的優點、弱點以及不足,并進行自我完善。此外,通過合理的學生評價,還可使教學主管部門及時了解教學狀況,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針對性的采取措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但從高校實踐情況來看,該制度的有效性并未充分發揮,仍存在許多影響師生積極性的因素。
一、我國高校的“學生評教”機制中所存在的問題
1、大多數師生對“學生評教”缺乏參與積極性
學生評教作為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重要環節,其評價體系是否科學合理、評價指標是否具體可行,將直接影響到評教信息的真實有效[1]。從實踐來看,許多師生對“學生評教”缺乏參與積極性,該制度的效果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況且教師如果對評教的過程、方式不了解,只能被動接受評估,就會缺乏積極性,從而對評教結果的真實性、公正性、客觀性有所懷疑,就不會理會反饋信息,甚至于感情受到傷害。而學生如果對評教目的認識不夠,對某些評教條款不理解,就會盲目評教,看不到評教的結果和效果,就會認為評價與他們無關,就會隨便應付或者干脆逃避。如果教師、學生不能積極參與評教活動,“學生評教”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從而對評教本身也產生懷疑,從而使“學生評教”只留于形式,最終導致評教體制的失敗。
2、評教組織機構對結果反饋不及時,導致評教活動流于形式
各高校的評教組織機構大多是由學校教務處負責,學校的教學副院長和教學秘書組織進行教學評估的調查工作。各高校教學評估的價值取向事先由評估方案實施者制定,然后用指標體系將其固定。評估對象只有被動地接受評估,組織過程中很少有受評教師參與,受評教師甚至對何時評教、評教內容都一無所知,這樣會挫傷教師積極性,在思想上也有被人監視的負擔。比如,有些學校在各班級挑選專門的學生擔任課堂信息收集者,這樣有助于管理部門對教學情況進行及時把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這些信息員只負責對教務處匯報,但與任課教師卻沒有任何必要的溝通,使教師處于一種被動地位,難免會引起部分教師的不滿,增加了教師的抵觸情緒。“學生評教”要發揮師生的積極性,就要求教育管理機構站在師生“平等”的立場上而非“領導者”的立場來組織評教工作,使師生參與到評教中來,真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某些評教指標體系不分學科過于單一,讓學生難以判斷
各高校的評教表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且所設內容單一,常常是全校都采取同一個指標體系,然而由于學科不同,課程不同,各學科各類課程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要求以及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等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對教師評教體系采用同一標準必然缺乏科學性。我們必須根據不同學科及課程的特點,先對其共性內容建立統一標準,再力爭將非共性內容的評價指標根據不同課程的不同特點和不同教師的不同需求反映出關鍵性問題。
二、改善“學生評教”機制,提高制度有效性
1、教育管理部門的角色應由“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
高校教育主管部門不應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來監督教評工作,而應站在“服務教學”的角色上為“學生評教”創造良好的評價環境。如果將學校的強制參評,轉變為教師自覺、自愿參評,這將會大大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假如教師為了晉升職務需要,或出于自我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而需要進行學生評價時,可先向教務處提出申請,然后在教務處的的指導下,自行選擇問題,構成調查問卷。當然,這種方式在我國高校暫時還難以實現,但我們可以采取一些變通的作法,給予教師選擇的機會,而不是無條件的服從教務處組織的評估。
教學評估中應充分發揮各院、系教師的積極性,由于各院、系的教師對自身專業的教學更有發言權,更能為本專業的教學提出專業性意見,這樣可以提高教師的參與積極性。首先可以由專業帶頭人不定時聽課,結束后組織進行教學效果評估,設計教學評價的調查問卷,再將結果匯總,最后由專業帶頭人對每位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書面評價,分別告知任課教師。由專業帶頭人組織的教學評估工作更專業,更有說服力,也更易讓教師接受,并且克服了不同專業,不同課程采取同一標準評分的弊端。
2、構建及時有效的評價反饋體系,完善跟蹤機制
學生評教不是目的,而只是鑒定教學、促進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3]。要真正實現“學生評教”的目的,就需要科學合理、及時有效的反饋體系。對任課教師來講,教務處應該及時將全校教師的總平均分和每項指標的總平均分公布,然后將教師所任課程的總平均分和每項總平均分及該教師總得分和每項總得分告訴教師本人,這樣任課教師就能大致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從而可以找到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對各二級學院領導來講,則要對其反饋全校總平均分和每項平均分,該二級學院總平均分和每項指標平均分,該院教師總排名情況和各項指標排名情況,這樣各二級學院領導對教師的整體教學情況就有大致的了解,可以根據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的管理,并公開表彰排名較靠前的教師,鼓勵和組織教師進行教學觀摩活動。各二級學院也應對本學院的優秀教師進行獎勵,而對排名靠后的教師,可采取適當的懲罰措施,但要注意到教師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各院系主任也要幫助每個教師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
3、引導教師和學生正確認識評教工作,以達到評教目的
受中國傳統的“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還有很多教師對學生的某些評價感到不能接受,很多教師都懷疑學生能否正確地評判教師的教育活動宗旨。因此,在學生評教過程中,為了規范過程,消除各種不良因素對評教結果的潛在影響,非常有必要對評教的學生進行引導。在評教活動進行過程中,不僅要使師生了解評教的目的,意義和作用,解釋評教指標的內涵、技巧和方法,還要端正評價態度,正確理解評價指標,切實掌握評價指標要領和方法。在提高學生評價素質的同時,提高師生的綜合素質。事實證明,對師生進行必要的培訓,就可以提高他們參與教學評估的積極性。
教學評估離不開學生評價,它是以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及其態度、水平和效果等方面為研究對象,依據一定的方法和標準,對教師作出客觀的衡量和價值判斷的過程。由學生來評價教師是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作為被服務的對象當然有權利對教師給予的服務作出相應的評價,而科學構建學生評教系統,才能真實的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藍雪濤. 如何建立科學的學生評教體系[J].科技資訊,2007,(18).
[2] 袁寶菊.學生評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6,(19).
[3] 蔡映輝.構建“以人為本”學生評教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5,(3).
基金項目: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校級教學管理項目(2014G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