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秀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課堂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應用最廣泛,最多的學習方式,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并不理想。因此,小學班主任應在起始年級就注重學生合作學習意識的培養,讓合作學習成為行之有效的常規模式。
【關鍵詞】班主任;起始年級;注重培養;合作學習
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小學班主任應在起始年級就注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所謂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重要教學組織形式,發揮群體互動交往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教學任務為目的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合作意識是以師生、生生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活動方式,以團隊成績為評價標準,營造自主,合作,探索學習的心理場。那么,小學班主任在起始年級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呢?
一、營造和諧環境
和諧合作環境的營造,將促使合作學習運作得更加流暢。首先按“同質異組,異質同組”的標準,將2—3個學生編為一組,并把小組座位改為“T”字形,讓每一位組員能在有限的合作時空里全員參與。接著小組內民主推選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口齒清楚,說話流利的同學擔任組長。再者為了更好地發揮合作效能,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把小組合作的成果具體量化,進行評比。各小組集體設計小組標志物,用自己小組最喜歡的圖象來布置美化,并將評比結果公布于此,由此形成外在的小組集體激勵環境,強化小組內部的合作意識。如可以設計“我們最棒”的口號;有的貼滿了漂亮的花,花中是小組成員們綻開的笑臉;有的設計成一座山峰,小組進步了就插一面向上的小紅旗;有的設計一棵大蘋果樹,一有成績就結個大蘋果……學生們熱情高漲,設計頗具匠心,既有創意又融合了集體的智慧。最后通過看量化欄,讓學生不斷找出自己小組的不足,進一步完善小組合作,有效地形成合力。
二、組織引導合作
學生以小組形式圍坐在一起學習還僅僅是形式,它不等同于真正的合作學習;同時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注意力集中時間等因素,一堂課中實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時間一般不超過20%,也就是一般不超過8分鐘,因此在一年級中實施小組合作教學,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中高年級的一套模式;另外,合作教學也需要和其他的教學組織形式相結合。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我們認為組織引導一年級學生合作,首先,起步要“慢”。在學生掌握了課堂基本規范(如怎樣坐端正、怎樣舉手發言、什么時候離位等)以后,才逐步引進合作策略。其次,起點要“低”。把一年級實施小組合作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幫助學生建立合作意識,感受集體智慧,掌握簡單的合作技能,為中高年級的持續發展夯實基礎。所以,一切都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
1、小組討論時學會坐立,不隨便離座,不碰撞桌椅。
2、學會說話。說話音量要以不影響其它小組學習為宜。發言時先學會說:“我認為”,“我補充”,“我有一個新問題”,“我不同意**的意見”……(
3、學會傾聽。集中注意,不隨便打斷別人發言,不做與交流無關的事,努力記住發言要點。
4、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有不同意見允許保留。
5、學會總結。用簡單的總結性語言概括小組意見,說話時帶上“我們小組討論的意見是……”還可帶上“我個人的意見是……”注意選準合作的時機,每次必訓,持之以恒,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覺行動。
三、轉換教師角色
高質量合作學習的本質在于如何引導一年級學生全員參與到合作學習活動中來。這就要求轉換教師角色,把角色定位在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激發者。就組織者角色來說,成功的關鍵是擁有一批較強組織能力的小組長,因此小組長的培訓至關重要。從實踐來看,每周一次的培訓必不可少,內容有怎樣分工協作,怎樣樹立威信,怎樣關注組內“孤獨生”,怎樣作好小組總結……同時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比如有時在課上就召開“緊急會議”,組織小組長討論解決小組合作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讓其他學生以旁聽的方式也學會小組管理。就指導者和參與者角色來說,成功的關鍵是教師要融入組內,以伙伴的身份和學生一起活動,實時了解學生的需要并提供幫助,并分享成功的快樂。至于激發者角色,教師除了精心設計數學問題情境外,還需發揮好評價激勵功能,讓學生體驗到以學為樂的學習最高境界。
四、關注焦點問題
1、有效提高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合作學習要求的是全體組員同步的積極的參與,小組的成功決定于所有組員的有效學習。但在小組活動時發現有的學生埋頭獨干,有個別的開小差甚至說閑話。要監控各個學生在小組中的交往活動,避免出現學生在小組內各自為政的局面,就必須使小組中每個成員都承擔一定的任務和責任。
2、適當消除組長權威性的副作用組長一般都是教師心目中的好學生。由于長期擔任組長,導致小組長在具有有一定權威性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小組其他成員的能動性和獨立性。
3、關心指導合作活動中的“孤獨生”如果留心觀察,總會發現在小組合作活動還存在著“孤獨生”,即弱勢群體。在一年級的數學課堂里,學生參與學習程度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一部分學生爭先恐后,表現出色而活躍;另一部分學生則反應慢人一拍,或缺乏勇氣,或不善言辭,或缺少表現的機會,逐漸淪為“孤獨生”。對于這些“孤獨生”教師應該關心指導,為他們搭建舞臺,讓他們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誘導“孤獨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首先要為他們創造平等的參與機會。每次合作學習活動中都適時安排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要求小組長和其他組員予以鼓勵和表揚,作為教師則不失時機的給予贊賞,使他們逐步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其次優化組合,組內互幫互助,確保“孤獨生”廣泛地參與討論。一般采用兩種組合方法:一是差異組合。根據雁行原理,把合作學習小組成員角色定位為:追趕者,跟隨者,奔跑者和飛翔者。他們的分工責任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前提下,飛翔者和奔跑者對跟隨者學習的“達標”負有輔導監督作用。也就是發揮組內核心成員的傳、幫、帶、推作用。二是自由組合。也就是由學生自由組成合作學習小組,這樣孤獨生就能找到層次相仿、愛好相投、感情相容的學習伙伴,討論時自會盡情表達,無拘無束。從實踐效果來看,這兩種方法應該結合使用。
總之,新課改合作學習這一理念已為廣大教師接受,合作學習這一方式已為課堂教學廣泛運用,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意識的培養,有利于當前和今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擊和火花的迸發,能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勵學生的探究精神,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