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瑜丹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教學帶來了新的形式,在“互聯網+”教育時代下,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對新知資源的獲取。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是現代技術教育重要組成,也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文章分析了當前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現狀、“互聯網+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并提出完善基于“互聯網+”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英語 教學模式
一、研究背景
互聯網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育,還給人類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聯網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詞匯了,不過,自2012年“互聯網+”被提出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一概念。而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又被提出,意味著中國傳統業態將通過互聯網實現連接和重構,傳統行業將因為互聯網而獲得再一次發展的機會。“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中國教育正進入一場基于信息化技術的偉大變革中。一塊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筆,當我們延續了數百年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漸被改革的同時,如何通過“互聯網+”讓教育真正“輻射”到每一個學生,成為現代教育人的新使命。
高職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和教育學生必要的、通用的、核心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的任務,為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服務。如何在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改革中提高質量,更有效的促進學生在職業技能方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發展和改革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
二、當前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現狀
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和變遷,先后形成過數十種教學模式,目前被普遍使用的講解(presentation)、練習(practice)、運用(production) 3P 教學模式看似是新模式,但是從它設計的活動看仍然是從支持教學的角度出發,而較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學生缺乏在實踐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從根本上說,它還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時代,豐富的網絡資源嚴重地沖擊著傳統的公共英語教學模式,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已經開始出現弊端。
根據國內外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我們可以把它們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課堂講授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的主體是教師,整個教學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很少參與其中;第二種是相互交流模式。最典型的做法是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始至終用外語進行相互言語交流活動,課堂教學以學生之間的 pair-work 或group-work 為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其中常見的形式有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課堂辯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它的主要特點是: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積極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整個活動必須是相互交流式的,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將被淡化,教師只起著組織者和協作者的作用;第三類是折中模式。它的特點是只適用于高職英語教學,班級規模確實過大(多則在 100 人以上);在某種程度上課堂講授的形式仍被保留;其理論假設是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語言學習在某種程度上在課外進行。
三、“互聯網+課堂”新型教學模式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校園開始流行幻燈片教學,這是教育史上的重大變革。PC普及、智能手機普及、移動互聯網普及,這些要素把整個世界推向全民互聯網時代,今天的課堂教學便可借助個人智能設備來實現教學組織的多樣化、教學媒介的多樣化,互聯網把教師、學生、教學過程連接在一起。而“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帶來的一系列變革促進了教學思想的創新,可以說,“互聯網+課堂”己經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力。這種變革使得高職英語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瓦解,具有新生力和先進性的新型教學模式已經出現。
新的教學模式超越了以往的傳統模式,它構建了以信息技術支撐的教學平臺,改變了以往教師授課為主、學生被動機械學習的陳舊模式,新模式的出現使英語學科的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而將“互聯網+”運用于高職英語教學,可以給學生創設出更加具體生動的語言環境。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上模擬真實的現實生活場景,創設出一定的適合高職英語教學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習者練習英語的潛能,促進學習者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公共英語課堂學習中去,從根本上提高公共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基于“互聯網+”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對策
回顧一下我國高職英語教學現狀,我們會發現高職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和方法單一的問題,許多教師仍沿襲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一堂課中教師講課時間能占到70%甚至90%,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處于一種比較被動的狀況,成為語言知識的消極接受者,缺乏師生互動,缺乏實踐的空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和發表見解的機會很少,因而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出現了收效甚微的教學局面。不少學生學了幾年英語畢業時,竟不敢開口用英語交談。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抑制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我們知道,英語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它是一門實踐課,學生的語言技能是需要通過學生個人的實踐才能培養和提高的,英語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為了實現高職英語培養學生“實用的語言應用能力”這一教學目標,改革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很有必要,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加強對高職學生英語基本語言知識與技能、全面文化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培養,已成為新形勢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任務型教學和自主學習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通過文獻查閱,筆者發現任務型教學和自主學習在教學理念上有共同點,二者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則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二者在教學模式上也有相似之處。因此,筆者嘗試將任務型教學模式引入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希望能夠改變高職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方法匱乏,自主學習能力差的現狀。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它要求教師從“如何學”的角度出發,圍繞特定的教學目標,以話題為單位,依據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和興趣愛好,設計出富有實際意義并以交際為目標的任務,讓學生在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中主動運用目的語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任務型教學強調“在做中學”,就是用語言來解決模擬或真實生活中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踐機會,借此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現狀,如:知識傳授比重較大、語言實踐不足甚至單純講授語言知識等;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有利于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事實表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已越來越引起廣大學者和教師的關注。
這也是筆者選題的意義所在:賦予高職英語教師新的教學理念,改進高職英語教學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課堂活動、運用語言,提高自身的英語應用能力,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因此,筆者對于“互聯網+教育”有這樣的設想:老師上課講解知識點的時候,可以通過教育平臺播放小故事/案例或者遠程連線著名的專家(通過筆記本攝像頭)和學生交流,學生完成課題上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將答案或任務實踐環節通過手機匯聚到教學平臺,平臺會自動識別和分析不同選項的數量,教師即能夠根據正確率情況,選擇是在課堂糾正學生的錯誤,還是在課后錄制正確的解題課程視頻。而且上課的視頻會自動上傳到平臺,老師可以將知識點編輯成碎片化的學習視頻,供學生課后復習。同時,在線教育平臺還將記錄學生所有的做題記錄和學習情況,老師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薄弱點做一對一的網絡輔導,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天賦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發展建議,讓每一個學生的特長得到發揮。
綜上所述,新的教學模式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更多的參與感、有自主學習的欲望。教師引導學生、組織協調學習活動,陪同學生共同參與到英語學習中。
參考文獻:
[1]吳光林.對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9:61-62.
[2]陳家頤.高等職業公共基礎課改革與探索[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王姝睿.移動互聯網模式下的新型學習方式[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4).
[4]宗亞琴.智能手機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