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川森 吳同
摘??要:輿論引導工作在我國輿論環境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發顯著,如何更好地實現輿論引導是主流媒體必須要面對和重視的問題。本文將從傳播活動中的傳受關系和受眾心理角度出發,探討主流媒體如何在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快”與“慢”兩種節奏的引導方式,以及其運用的條件。
2.對官方的相關行動或者態度不急于大力宣傳。如前文所述,我國公眾對政治信息有著獨特的關注度,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公眾關心官方對事件的態度。而當輿論焦點內含公眾的不滿情緒時,主流媒體還在一味“按照慣例”大力宣傳領導人和政府部門的動態,很可能引起民眾的逆反情緒,形成強大的、與官方輿論場對立的民間輿論場。
2014年6月10號,鳳凰網報道深圳地下管道面臨老化,暴雨突襲導致城市水澇頻發的新聞。事件發生以后,各路媒體都對災情進行了及時報道,卻也緊接著“領導如何重視、相關部門已經采取何種急救措施”等內容。政府期望的公眾理解并未出現,反而是公眾越來越不滿:“質疑相關部門——為何城市的下水道總是出問題?為何總是要等到出現澇災之后才進行急救?”
主流媒體不宜在事發之初就立即采取壓制性宣傳,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公眾內心對于安全的真實訴求。應當重視公眾的意愿和呼聲,及時消除公眾的不安情緒。如若不在此方面進行改善,政府只會慢慢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
3.對爆發的民間輿論不急于打壓甚至封鎖。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化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的普及,使我國目前形成了較明顯的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相互對峙的輿論格局。官方輿論場已經不具備壓倒性的控制力,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威急于打壓甚至封殺民間輿論場,可能會導致后者更強力的反彈。
“東莞掃黃”事件中,以央視為代表的主流媒體扔出了東莞賣淫嫖娼重大內幕這一重磅炸彈后,期望通過相關報道和評論達到全民反對賣淫嫖娼、增強法律意識的輿論效果。但結果并非如此,有網友質疑央視自身的暗訪手段不妥當,不應該站在道德審判的角度進行報道;有人認為政府故意忽視重大的社會問題,對小問題抓住不放;甚至部分網友公然調侃表示支持東莞。兩大輿論場的對立情緒日漸高漲,主流媒體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公眾“異樣的聲音”進行抨擊和打壓,同時,民間輿論場表現出對絕對權威的質疑和挑戰。
(二)“慢”處理的條件
當相關信息不夠全面、準確,或民眾的情緒較敏感時,不宜快速宣傳和引導,節奏要放慢、方式要軟化;當公眾關注的問題沒有得到切實解決時,主流媒體的引導不宜用強硬、快速的方式;當公眾的情緒沒有得到足夠的表達和釋放,尤其是民間輿論場和官方輿論場存在較大分歧時,主流媒體不宜用快速的壓制性手段。
四、輿論引導中節奏把握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政府和主流媒體與公眾實現良好溝通
“社會參與論”(也稱“受眾介入論”)認為,時代在進步,如今的公眾已不滿足于消極地當一名接受者,而是試圖積極的參與到信息的制造和傳播中;讓公眾參與傳播,正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接受傳播,因為人們接受親身參與形成的觀點,要比被動接受他人觀點更為容易。因此,政府與主流媒體必須放棄過去以“單向意見整合”為特征、輿論引導源自文化精英的話語方式,放低姿態、重新確立定位,合理掌握了受眾接受引導的心理節奏,就能夠更好的實現與民間輿論的溝通,從而達到更好的引導效果。
(二)提高政府和主流媒體的社會形象和公信力
社會輿論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來源,也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對象,如何處理和引導好社會輿論,是政府行政的重要任務。一個好的政府能夠在輿論引導工作中,及時地了解到民眾的真實訴求,把握住民眾輿論形成的緣由和動態走向,并施以快慢結合、輕重結合的方式,更好更快地搭建起官方與民間兩大輿論場之間溝通的橋梁。因此,把握住輿論引導中的節奏,迎合受眾接受信息的心理規律就能夠提升政府及官方媒體在民眾心中的地位和公信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