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琳
【摘要】互聯網以其迅猛的發展態勢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政治生活中,網絡成為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網絡政治參與還存在參與無序、參與不平衡、文化沖擊以及政治盲從一系列問題,本文提出了通過增強政府網上職能,完善政府回應機制;規范網絡秩序;構建參與型政治文化;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及新技術研究等對策,力求能夠積極引導、規范參與、暢通渠道,推動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政治參與;問題與原因;對策思考
一、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參與無序:政府難以把控
無序性是中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一個突出問題,其毫無疑問增加了政治參與控制的難度,對政府的網絡治理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首先,網絡具有開放性和虛擬性的特點,網絡里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自由傳播政治信息,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不計其數的海量信息卻是魚龍混雜,充斥著各種有害的、誤導性的信息。例如,一些別有用心的利益集團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會利用網絡故意捏造事實真偽,欺騙大眾。事實上,大多數的網民是沒有能力去甄別這些信息的真假,甚至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和吸收這些信息。這無疑大大降低了網絡公民參與的質量。
其次,黨和政府對網絡政治參與的認識還處于起步階段,控制能力相對較弱,缺乏有效的引導。無序參與在沒有良好的引導下往往會演變成網絡群體事件,由于參與網民的數量龐大、再加上網絡便捷迅速的傳播特點,一般都會迅速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在較短時間內就能造成強烈社會沖擊,甚至對政府管理和社會秩序造成影響。
(二)不平衡性:“數字鴻溝”加大參與的不平等
網絡之所以具有平等性,是因為網絡剝去了網民的權力、財富、身份、地位的外殼,每個人都是地位平等的網民。但事實上,隨著網絡化發展所造成的數字鴻溝卻導致了政治參與的不均衡狀態。所謂“數字鴻溝”,又叫信息鴻溝,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之間的巨大差距,是信息技術在普及過程中呈現出的一種極不平衡的擴張狀態。[1]
當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條件還不發達,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各地區之間、各城鄉之間均存在著數字鴻溝的問題。我國“數字鴻溝”導致的網絡政治參與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目前中國網絡政治參與的參與主體并非代表全體公民,高學歷及高收入人群在互聯網中占據主要的地位,這些人掌握更多的信息資源,而掌握信息資源相對較少的那部分人群,比如文盲、老年人群、基礎設施匱乏地區的人群等,則無法利用網絡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
二、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參與主體的原因
首先,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能力較弱。我國學者閔琦指出:“相當大數量的人參與政治不是基于公民的責任感,不是出于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認識,不是出于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考慮,不能正確理解中國國情對現實政治參與的制約,而是憑著心中激蕩的沖動參與政治,有時甚至是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不能采取規范化、程序化的參與形式。”[2]互聯網上不計其數的海量信息事實上泥沙俱下,在諸多有效信息中,不乏有害的、誤導性的信息,很多網民根本無法從中加以辨別,這就容易導致政治盲從。這種參與往往會超出法律和制度的界線,具有明顯的破壞性、發泄性、非理性等特征,這顯然與公民政治參與的初衷背道而馳。網絡政治參與需要參與型公民,要積極地參與其中,更要有能力參與其中,比如對相關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認知、有一定的自我表達能力、尤其是要對網絡政治參與的特殊性有清楚地了解等。
其次網絡上公民政治素質及自身法律和道德意識淡薄。由于網絡的虛擬化,隱匿性特點,缺乏傳統媒體的嚴格把關,網絡傳播的匿名性加劇了對網民監控約束的難度,也弱化了網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責任感,使他們減少甚至消除了政治參與的顧慮,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現實規范的約束,放縱自己的行為。在網絡參政上,常常表現為惡意中傷公務人員、散布虛假信息、危言惑眾等惡劣行為;有的甚至被反華勢力利用、借互聯網散布政治謠言,進行政治煽動,制造混亂,攻擊和詆毀政府。[3]
(二)文化環境因素
阿爾蒙德認為,公民文化是一種忠誠的參與者文化。個人不僅取向于政治輸入,而且他們還積極地取向于輸入結構和輸入過程。[4]但中國長期以來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尚未形成參與型政治文化。我國公民文化中的不足與缺失的顯著結果就是公民主體意識孱弱,如政治參與過程中情緒化表達現象突出、理性不足;容易受他人言論影響、從眾心理嚴重,難以進行獨立判斷等等,這也必然導致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中的非理性和非規范參與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體系中,公民文化與政治參與密不可分。公民文化是政治參與發展的精神動力,指導著政治參與的發展,而公民的政治參與是政治文化發育的溫床,為公民接受政治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三、解決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問題的對策思考
(一)增強政府網上職能,完善政府回應機制
首先,各級政府要積極完善電子政務工程,做到信息公開、全面、透明,讓公民能夠及時、充分、全面的了解政府相關信息,使網絡真正成為政府溝通民眾的橋梁。信息公開不僅使民眾對參與討論的議題內容有透徹的了解,還能確保民眾所獲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抑制虛假信息的傳播。當前,政府網站、政治博客,政務微博的出現和興起開辟了政府與民眾、官員與百姓溝通的新平臺。“特別是一些窗口單位,利用政務微博發布的信息廣、受眾多的特點,通過微博及時向公眾發布權威信息、便民措施和服務信息……實現由‘宣傳發布到‘服務民生的轉變,從傾聽社情民意的問政平臺,成長為常規化、制度化的網絡‘辦公平臺。”[5]
其次是完善政府的回應機制,服務對與公民網絡政治參與中反映的問題及時予以回應解決,解決方案通過公示的方式,保證決策公正透明。同時增加“投訴/舉報/信訪”、“ 民意調查/意見征集”等渠道方便民眾對政府進行監督。
(二)規范網絡秩序:自律和法律
正如有學者指出,“在網絡與現實已完全交織的今天,個人在網絡中的任何行為,都可能延伸和影響到現實中來。理性使用互聯網,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遵守法律和社會普遍道德規范,負責任地表達意見,不做任何損害社會、侵害他人之事,才是網民應有的作為。”[6]網絡中每個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政治責任意識,認識到必須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負責,因此真正做到自律,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覺抵制不良、虛假的信息、謠言的傳播,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中一些網民不盲目轉發、妄下判斷,以積極向上的態度來參與政治生活。當然,這些有賴于系統的網絡道德教育以及完善的網絡道德監控機制。
(三)提高公民政治參與能力,構建參與型政治文化
參與型政治文化,指的是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作為一個整體以及體系的輸入方面和輸出方面都有強烈而明確的認知、情感和價值取向,并對自己作為整體體系成員的權利、能力、責任以及政治行為的效能具有積極的認識和較高的評價。[7]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強調理性的、積極的、有序的政治參與,幫助公民更直觀的了解政治運作過程,獲取有關的政治知識和政治信息,有助于公民形成正確的政治參與理念,增強對政治體系的認同感。
要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能力,首先必須積極引導公民正確理解網絡政治參與的含義,有目的地培養公民通過網絡參與公共事務的興趣與習慣,幫助他們形成一定的政治思維和行為模式;其次培育網絡公民意識,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負責任地參與到政治決策中來并自覺履行公民責任。最后培養公民從網絡信息洪流中甄別信息的能力以及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逐步提升他們政治參與的能力與素質。
參考文獻:
[1] 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數字鴻溝
[2] 閔琦.中國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難產的社會心理因素[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221
[3] 李鳳梅.淺析網絡媒體對公民參與的影響與對策[J].中國報業,2011,(6).
[4] [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28-29.
[5] 陳里.政務微博推動社會管理創新——一位官員“大V”對微博的思考(上)[N].中國青年報,2013-11-4.
[6] 京平.從實名開始,重塑“互聯網觀”[N].北京日報,2012-4-17.
[7] 張明澍譯.阿爾蒙德,維巴著.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度[M].商務印書館,201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