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這兩個從西方引進的重要文論術語在中國現代的文學研究中是實用頻率較高的,但在使用過程中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本身的含義已經變得含混不清,他們經常被稱作為靜態的概念來運用,被視為兩種基本創作方法或傳統精神,進而被認為是從古就有的兩種文藝思潮,而忽略了他們是歷史性的范疇,也有一個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作為從古典藝術到現代藝術的一個歷史中介和一個過渡環節,只有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的方法才能完整把握他們的本質與歷史地位。
關鍵詞: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手法
一、現實主義及其特點
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是繼浪漫主義之后并作為對浪漫主義的一種反抗而走向歷史舞臺的。1795年,德國詩人席勒發表了特德重要著作《論樸素的事與感傷的詩》,文中最早使用了“現實主義”,并確定了“現實主義”作為“浪漫主義”對立面的含義。系統總結了從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藝發展中的兩種基本傾向:即偏重于直接反應現實的“素樸的詩”。他認為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再現現實,后者表現理想;前者重客觀,后這種主觀。到1855年,法國巴黎舉辦了萬國博覽會,法國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把他的兩幅大型油畫送去展出,卻未能入選。他一怒之下,掛出了《現實主義者庫爾貝的個人展覽會》的牌子,展出了自己的40幅作品,引起了文學藝術很大的震動。從此,“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傳做方法和流派名稱,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現實主義作品是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再現生活,偏重于描繪客觀現實生活的精確圖畫,描寫那些在生活中已經存在或按照生活規律可能存在的事情,而不是代之以作家自己的愿望。現實主義組價當然也有自己的社會理想,他們在反映生活時也都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愛憎感情,但是,他們的社會理想、愛憎感情以及作品的政治傾向,是通過對生活的真實、具體的、歷史的描繪,通過生活和形象本身的規律自然地流露出來的,他們并不是因此而改變生活的真實面貌。這種描寫生活的具體性和客觀性,正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重大特色之一。
二、浪漫主義及其特點
浪漫主義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的兩大主要思潮。浪漫主義原來是指歐洲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一種文藝運動而言的,它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在文學藝術上的反應。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處于口頭創作時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帶有浪漫主義因素和特色。如我國的屈原、李白和吳承恩,德國的歌德、法國的雨果等人的作品上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浪漫主義文學的鼎盛時代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即18世紀9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推翻了封建專制政權,建立了資產階級通知,并在歐洲掀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于是,表現理想、推崇英雄、充滿激情的浪漫主義文學也就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學主流。
浪漫主義竭力表現理想、表現主觀愿望、表現向往理想的激情,遵循的事理想化原則,只要能表現理想的與希望的生活,文學塑造的形象即使違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邏輯也無關緊要。浪漫主義文學所創造的的易主形象因此常常會改變生活原有的形態,在在感情和理想的強烈作用下,大膽地、人為地創造出虛構的甚至是變形的意象、人物或環境。浪漫主義是按照理想生活中應有的樣式,按照作家主觀的感情邏輯去想象和創造藝術的世界。
在理想主義精神的支配下,浪漫主義文學更多地采用了遠離現實生活的想象和虛構的藝術世界。由于理想的性質與取向不同,浪漫主義也就有了“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之分。所謂的積極浪漫主義,是指那種表現了與社會歷史趨勢一致的理想和感情的文學,這種浪漫主義因為有積極進取的特點,他表現的理想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并以這種理想來判斷一切丑惡的現實。所謂理想的文學,這種浪漫主義因為對現實的不滿而把目光投向過去,已經被歷史所遺忘的生活成了他理想的寄寓之所,因此,小計浪漫主義常常流露出一種傷感的情緒,其藝術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態的氣息。
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不是兩種基本的文學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作為文學藝術上的流派,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有的現實主義作品為了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也可以采用浪漫主義手法。浪漫主義為了更鮮明、更強烈地吧理想主義的光輝表現出來,激勵人、鼓舞人,也不排斥運用到現實主義的一些表現手法。因此,今天要來現時代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批判的汲取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的積極因素:共同創造新時代的新文學。
這種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視為兩種永恒的基本創作方法或傳統精神的做法實質上是將這兩個術語無線泛話,打破了他們的邊界與規定性,事實上也就是等于取消了這兩個概念。每一種理念概括都是對特定的客觀事實本質規律的科學反應。客觀事物是豐富多彩的,理論概括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而泛話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則企圖用著兩種理論范疇及其相互關系來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學類型的本質規律,這是上述片面認識產生的根源。泛化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是理想概論頻發的產物,實質上是理論對現象反映不確切,不科學。
與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規定為兩種最基本的創作方法或傳統精神的認識相并行,學術界還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是源遠流長,從古至今的兩大文藝思潮,比如下列結論就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比較一致的看法:李白是較典型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浪漫主義精神的樣板。……杜甫是中國現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代表。除“三吏”、“三別”外,《兵車行》也是他現實主義杰作。還有些學者放棄了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概念而代之以現實型、理想型與象征型的提法,并以他們之間的互動關系來闡釋中國文學的發展史,其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被認為是現實主型與理想型文學的典型形態,這種做法實質上仍然變相地認為他們是從古就有的文藝思潮。
四、在創作手法方面,現實主義常用精雕細刻的寫實手法,而浪漫主義常用幻想、夸張、象征的手法
現實主義追求細節真實,雖然現實主義文學形象也具有虛擬性,但是現實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景,必須使讀者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感到這種觀象是現實中已有的,或者一定會有的,這就要求現實主義作家用已有的,或者一定會有的,這就要求現實主義作家用精雕細刻的寫實手法,通過典型的細節如實的描寫,使形象畫面歷歷在目。
浪漫主義創作為了表現理想,抒發激情的需要,常用幻想,夸張,象征等手法。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使用浪漫之一手法描繪音樂的篇名。可與白居易的《琵笆行》中對音樂的描繪媲美。但白詩用的是寫實手法,詩篇用以表現琵笆行樂曲音強,音高,音色,旋律的比喻,如急雨、私語、珠落玉盤,間關鶯語,幽咽流泉等,俱取自現實。而李賀則用幻想、夸張的手法來描繪箜篌樂曲的感染力。箜篌生起,萬籟具備,流云停步,神女悲切。接著,詩人設置了一連串身患怪異的意象,用“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石破驚天逗秋雨”,來描繪樂曲的清脆悠揚,高亢奔放的動人旋律。我國著名小說《西游記》用幻想的邏輯虛構了瑰麗的神話世界,活動在這個 世界里的神符鬼怪,以及由他們的矛盾沖突所構成的情節,他們所用的法寶,如凈瓶,金箍棒,芭蕉扇等都是幻想的產物。雖然有現實的基礎,但現實中并不存在。
【參考文獻】
[1]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
[2]李平編。中國現代作家與文學現象[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3]張坤。中國古代文學史著述中概念使用問題之反思——以“人民性”、“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為例[J].太原理工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