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史上有許多形式上的探索。在對藝術三度空間的解讀中,中西方也存在多種表現形式,其中有些的存在很經典,同時也有很多存在的很短暫,它們的價值或許并不在于徹底推翻主流、推翻古典并取而代之,而是告訴你,藝術還能這樣,形式還能這樣探索,這種形式探索到極致是這樣的。本文就藝術三度空間的多樣性,在表現形式中概括成為三類進行了綜合分析。
關鍵詞:三度空間;透視;形式
藝術的三度空間,指的是由長度、高度和深度三個因素構成的立體空間。而關于藝術三度空間的的表現方式,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是古埃及的正面律,即垂直投影法;一種是西方的透視法;另還有一種就是中國特殊的繪畫原則,被現代人稱之為“散點透視”。從古埃及畫法到透視法,從“觀看”的方式不同到對自然的態度不同,繪畫的發展在東西方皆各自形成了獨特的“透視”表現手法。這三種表現方式沒有優劣對錯之分,只是不同地域的人們對藝術簡化的不同理解,或者說是不同人不同的視覺與思維方式。至于哪一種是最佳形式,就要取決于觀看者個人的觀點。藝術三度空間的多樣性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視知覺的真實性,展現了藝術的不同表達。
一、古埃及的正面律:程式化和穩定不變的法則
我們可以看到埃及人、巴比倫人、古希臘人以及伊特拉斯坎的藝術再現形式都是相似的。這種“側臉,正面肩”就是埃及藝術程式中最著名的“正面律”。“正面律”集中體現了埃及人對莊嚴和穩定的熱愛。這種獨特的藝術定律是與埃及人特有的空間理解方式息息相關的。在古埃及人的藝術作品中,絕大多數沒有近大遠小的表現,幾乎都是呈平面排列,這點和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很相象。畫面呈橫帶狀的排列結構,用水平線來劃分畫面,內容一目了然、清晰明確。人物以按照尊卑來確定位置和大小,構圖充實,不留空白,重要的事物必大于次要的事物。他們很在意構圖中的視覺中心,所以,在壁畫和浮雕中總能看到地位高的單人像居于重要地位,即使有他的妻兒,他的形象也會比他們大好幾倍。就古埃及對藝術再現而言,他們強調“對稱”,“概括突出主要特征”,“省略細部”,格外注意事物的形式的本質,所以非常成功地表現了事物的視覺概念。
二、西方的透視法則
透視一詞是西學東漸的產物,在中國,或者在近代以前的中國,并沒有提到過透視一詞。關于透視法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在畫面上確定一個點為中心,再將所畫各個物體的平行線和平面都聚集到這個點上,即所謂的消失點,那么就可以在平面上創造出遠近深度的“幻覺”。透視法的發現和應用是可以算得上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偉大的成就之一。
關于繪畫空間的表現變革應該從1413年說起,布魯內萊斯基進行了透視法實驗。1425年,馬薩喬的《圣三位一體》就是較早運用透視法的范例。
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被運用的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自然,如拉斐爾在學習借鑒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的透視構圖后,創作的《雅典學院》。
到巴洛克時期,則越來越強調宏大強烈的縱深效果。
這種對透視的追求,到了達維特時,發生了改變。如《賀拉斯三兄弟之盟》《蘇格拉底之死》有意識的對三度空間加以了限制,開始強調畫面的二維屬性。
在畫面空間觀念的演化中“三維幻覺的立體”與“二維實際的繪畫表現”一直是一對矛盾。正如現代最富盛名的批評家之一格林伯格所說:西方的現代主義繪畫,就是不斷走向平面的過程。
三、中國繪畫中的統一空間
中國繪畫,尤其是山水畫采用的是一種階梯式排列的方法,物體垂直排列,前面的物體自由疊加在后面的物體之前,形成一種鳥瞰的視角。并通過視點來確定依次大小、遠近和空間的縱深關系。總體的綜合印象,是營造中國山水畫空間關系的關鍵。雖然也追求深度的變化,但不受物質空間的束縛,大多是由心而生的主觀性,講究寫意。雖然在對“繪畫是藝術”的認知這點中西方并無差別,但我國畫家并不傾向以科學理性的來表現,而更強調依靠對物體的感知、記憶和想象將物象在“似與不似”間寫意的反映出來。
現在,關于中國畫的透視人們總是稱為是“散點透視”。此一說,源于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它區別于西方焦點透視中固定一個視點的定式,采用多個視點,流動觀看,為多個焦點透視的組合。周積寅在《中國畫論輯要》中指出:“近人對于中國畫往往用‘散點透視這個名詞,其實并不恰當。因為中國畫上皆用均角透視,線均平行,并無焦點,所以不能稱‘散點透視。試將《清明上河圖》加以測量,就可發現并無焦點,但是那種近大遠小的感覺卻很真實,這也是中西畫法區別顯著的地方。”
而關于為什么中國沒有形成線性透視的直接原因,可能就在于缺少了“舞臺空間”。“舞臺空間”的形成不可缺少的兩點是:地平面的統一和背景的統一。西方的透視是由舞臺空間一步步發展而來的,舞臺的立面,就是圖畫的立面,在最初是一個無深度的實體,透視就是一步步將這個實體推遠發展而來的,直到能夠表現出應有的實際空間效果。簡單來說中國畫是三維世界二維化的結果,西方透視原理是在二維平面上模擬三維世界。
不過,雖然我國沒有像西方學者那樣運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論證,但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對透視原理的最早論述,到宋代,中國山水畫透視法已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六遠法。
到了當代,中國畫理論家王伯敏又把中國畫對透視的處理歸納為“七觀法”,把觀察與表現統一起來,成為一個較完整的理論系統,這是中國畫透視學研究上的重要成果。
不管是古代的“六遠法”,還是王伯敏綜合整理的“七觀法”,都可以看出中國山水畫家在觀察與表現上,有一整套獨特的傳統方法,這是經過中國山水畫家千百年的苦心探索,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使中國畫家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大自由,提高了表現能力,無疑是值得繼承的寶貴傳統。
四、結語
有關藝術三度空間的多樣性,由于歷史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不同,中西方皆逐步形成了各自具有鮮明特色的空間表現特點和審美趣味。不論是古埃及的正面律,西方的透視學,還是我們中國特有的透視法則。它們的藝術價值都是同等的。它們意義都在于指引方向,讓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將繪畫傳統中的精華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作者簡介:袁一丹(1991-),女,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