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談到自畫像,大家會想到荷蘭17世紀的現實主義繪畫大師倫勃朗,他的自畫像畫不僅數量為人驚嘆,而且在技法上也讓后人感到震驚。倫勃朗這位大師是通過自畫像來展現自己內心的跌蕩起伏的,將不同時期所經歷的不同事情在他的自畫像中展現出來,尤其是晚年自畫像可謂五味雜陳揉會其中。同時他在光影、顏色、筆觸的繪畫語言運用上也具有很深的藝術造詣,特別是光影的運用,因此從對他自畫像技法上的淺淺的學習和認識來談一談我的理解。他的繪畫技法以及光的運用不論是對學畫者還是攝影家來說都值得學習的,他對我今后學畫的影響不僅僅是在光影的運用上,還體現在他在自畫像中對內心精神的一種傳達與流露
關鍵詞:倫勃朗;自畫像;繪畫風格;內心
一、畫家倫勃朗經歷
倫勃朗·哈爾門松·龍萊恩(1606—1669)是荷蘭17世紀的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他當時所處的時期是繪畫史中的巴洛克時期,倫勃朗在繪畫方面具有非凡的成就,在整個西方藝術史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他出生于荷蘭萊頓,母親是面包師的女兒,其父親是磨坊主,當他14歲時就已經進入萊頓大學學習,17歲時跟隨拉斯特曼畫家學畫,20來歲就掌握了素描、油畫的繪畫技法并且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他擅長畫肖像畫、宗教畫、歷史畫、風景畫,以及版畫,同時也有大量的素描作品,可謂是多才多藝全能型的畫家。《杜普教授的解剖課》是他的成名之作,也使他進入最輝煌的時期,突破了傳統肖像畫的表現手法。《夜巡》又是他的一幅轉折的創新之作,雖然形式上是群像畫,但是具有特定的情節性,這幅畫在當時不被訂畫者所接受,不僅使他吃了官司,也使他由盛轉衰。因此倫勃朗的后半生可以說經濟入不敷出,生活非常坎坷。但是一切不幸并沒有摧毀這位大師對繪畫充滿的熱愛和自己對繪畫所持有的堅定的信念,而使他在困境和不幸的歲月里創作出了大量使后人驚嘆的不朽的作品。倫勃朗曾經說過:“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名譽,比名譽更重要的是自由。”正是這種自由脫俗的表現使他的畫讓后人為之驚嘆。具統計,他一生共畫有1300幅版畫,600多幅油畫,以及200多幅素描作品。
二、倫勃朗自畫像的繪畫藝術表達
倫勃朗這位光影變幻的大師在他的大部分自畫像中四分之三是處于暗部,只有四分之一是處于亮部的。起初倫勃朗由磨坊里的老鼠籠子展開了他對光的實驗,倫勃朗說:“那天早晨磨坊里什么色彩都沒有,至少沒有幼童時期得到一個人送給他第一盒顏料后就熟知的色彩,那個老鼠籠子前面的光線,同它后面的光線不同,后面的又和左面的不同,并且這些不同的光線并非原樣不動,而是時時在變化。”
倫勃朗曾說:“當談及‘光線時,指的是空氣;當談及‘空氣時,指的是光線。我指的是充滿我們的房間、房屋、和全世界的空間,就是我們所呼吸的和鳥兒從空中飛過的物質。”于是早期自畫像中便已經開始對光的研究。倫勃朗早在萊頓時期便對油畫自畫像做了許多的實驗,通過對體塊的明暗和光影的設計以及對比獲得繪畫的活力。倫勃朗的光以三角光著名,所謂三角光就是依靠強烈的側光進行照明,使被拍攝者面部的暗部一側呈現出三角形的光影,根據光的不同有時眼睛下面也會呈現三角形的陰影,同時也有應用“聚光原理”—把光線集中到面部最關鍵的部位,其他部分則比較暗,比較虛,在對比中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我們來看看他不同時期自畫像光影的運用。
三、倫勃朗自畫像傳遞給我的精神力量
倫勃朗肖像畫對我的影響,更深刻的并不是他畫中的光影形式,也不是色彩技法和生動靈活的筆觸,而是畫家能夠脫離現實中肉眼所看到的外在實體,升華為內在的精神世界,是需要觀者用心去揣摩和體會的。他青澀懵懂的早期是一種積極的精神狀態,對繪畫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心理。中期是他輝煌的時刻,經濟上的富裕也在他的自畫像中展現出來,大部分的著裝服飾都充滿著貴族的韻味,成功的階段使他的自畫像看上去沒有太多內心寫照,也沒有很深的寓意,想要表現的也去是平常的喜、怒、哀、樂的心理活動,一種樸實的直白的繪畫語言,畫家這時期還是傾向于油畫技法的訓練。我個人比較喜歡他中晚年的自畫像作品,這個時期是他最消沉的時期,經濟入不敷出,生活困頓,創作的《夜巡》這幅畫被沒有藝術欣賞眼光的旁人所批判,盡管這樣,他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都畫到自己的自畫像中,這是給予藝術的精神寄托。整體看畫家晚年的自畫像,你會驚奇的發現他每幅自畫像的神情各不相同,畫家所畫的不在是前期單純的面部情緒表情或喜或憂,而是由外部描繪轉到內心世界的傳遞與表達。畫面的光影、顏色、筆觸和背景的空間處理起到了烘托作用,真正糾結困苦的內心世界是通過眼睛的神韻向觀者訴說著,或是無奈,或是憎恨,或是憂愁,這種亂砸在一起的心理活動在眼睛的神態中流露出來,是對社會的嘲諷還是懷才不遇的失落等等畫家在向鏡子中的自己說明這些,我們這些觀眾也只能是通過畫家的背景經歷來體會他晚年的這些自畫像所流露出來的心底的思緒。
倫勃朗曾說:“生活在意大利的意大利人應該受到意大利的題材的感動,但我們生活在荷蘭的人,則應該受到我們所熟悉的我國的題材的感動,而不是千里之外的某種東西的感動。”這是他對醫生房龍說的一句話,我認為倫勃朗之所以這么熱衷于畫自畫像,是因為他最清楚自己的內心情感,能清楚細膩的傳遞給我們觀者。所以只有最熟悉的東西,才能了解剖析的更深刻。即使寥寥幾筆,依舊能展現他內在的神韻,倫勃朗只有將最熟悉的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斷的表現在畫中才能更深刻的揣摩他人內心的精神世界。
研究者魏道培認為:“倫勃朗的創作之源是他的窮困……內在暴躁的性格和不滿足現狀的心理……追求生活的真諦和偉大的人生。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畫家對藝術最執著追求的那種精神與熱愛,繪畫藝術是倫勃朗的精神食糧,是他的精神寄托,更重要的是給予藝術生命的繪畫大師。
【參考文獻】
[1]房龍著.倫勃朗自傳上[M].王逸梅等譯.鷺江出版社,2011
[2]房龍著.倫勃朗自傳下[M].王逸梅等譯.鷺江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張焱,國家民族畫院特聘畫家,菏澤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現就讀于西南民族大學,攻讀美術學碩士學位。作品《守望》入選“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并獲得優秀作品獎;作品《黃色預警》入選四川省第七屆新人新作美術作品展,學術文章多次在省級期刊上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