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在其發(fā)展中不斷地演變著,不同的人也給出了不同的解答,而一幅畫作的成功與否又有什么要素呢?我將聯(lián)系內心與客體世界做些探討。
關鍵詞:藝術;有意義;靈魂;內心
藝術自誕生以來,便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停地發(fā)展著,因時代不同,藝術多少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可藝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之一,與人的關系也是不可忽視的,,藝術在其不斷的發(fā)展中具有多樣的性質。首先它具有溝通性,在人類尚未發(fā)明文字之前,遠古時代的人類通常會利用描圖的方式進行溝通。其次,它具有記錄性,遠古時代的洞穴壁畫等便可以說明。最后,它還具有連接性,藝術作為人獨有的表達方式也因人的獨特而與眾不同。亞里士多德曾提出一個靈魂學說,他將靈魂分為了三類,其中他指出第三類靈魂在擁有一,二級靈魂的所有的功能上還擁有認識和實踐。因此,正因為人的獨特之處才使得藝術也具有靈魂所附帶的實踐性。藝術是人類意識的產物,代表著人的意志,由于藝術范圍的廣泛,我接下來將會舉繪畫藝術進行探討。
在說繪畫藝術是連接個人與客體世界的媒介之前,我首先應該闡明什么是內心,“內心”即一種超物質存在的客觀存在。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人被描述成有肉體與靈魂組成的生命,并認為人的實質在于靈魂。之后的奧古斯丁不承認肉體的實在性不能適應“肉身”復活的教義。他指出每個人都是一個外在的人和內在的人。“內在的人”是理性靈魂的深幽之處,他們都對于人進行的探測,對人的內心進行了定義和探索。而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卻傾向于將人的內心劃分為心理學的意識,即本我,自我,超我。根據精神分析,人的行為是本我作用于客體世界的反映。若需要滿足本我的需求則必須要完成一個與客體世界的鏈接。值得一提的是滿足需求的條件必然會有鏈接媒介。而鏈接媒介便是主觀意識在客體世界中的具體的客觀存在。按這一概念來說藝術也是鏈接媒介之一,故藝術是連接個人內心與客體世界的媒介,那么用繪畫手段創(chuàng)作的畫作通過視覺傳達是否意味著我們的視覺可以直入我們的內心?如果是這樣,那么畫作的意義表現(xiàn)便極為重要了,但要強調的是畫作分為有意義和無意義。所謂有意義是指一幅畫通過理性的思維,不加任何自我原本性質,本我的內在需求,運用既定的規(guī)則或手法創(chuàng)作的畫作,或者說著已經不能算作是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只能算是一幅圖畫。而從抽象方面來說他更是公式定理的累加。因其未表現(xiàn)任何關于內心的映射,故將此稱為無意義。而有意義的畫作則是藝術家將客體世界通過感官的加工,投射到畫紙上的映像。因為這樣的映像通過了個體自身的整合便具有了雙重性質。即現(xiàn)實性和個體性,現(xiàn)實性不僅因為它來源于客體世界,還因為他是內心的組成因素之一,即弗洛伊德所說的自我。而個體性便是本我的表現(xiàn)。因此,意義之謂“意義”者,便是“個體性”與“現(xiàn)實性”的雙重屬性。
現(xiàn)在有必要說明為什么具有雙重屬性的畫作才謂之有意義呢?我想用一個實例來說明,我曾經到了北京的一個畫室,在那里要求學生不僅是在畫法上統(tǒng)一,也要在觀察方法上保持一致,如此一來我們每個人在觀察方法上都是一樣的,那我們不就喪失了對事物最原始的感受了嗎?也許你會說,這只是在觀察方法上的統(tǒng)一并不會影響主觀的感受,可這觀察二字必以眼為媒介,觀察方法的統(tǒng)一無疑是將幾百雙眼睛調成相同的模式,甚至可以說是關掉了每一個視者通向內心的門。而裝上了一雙虛假的人造眼。這樣的看又能看到什么呢?柏拉圖把蘇格拉底追求心靈內在原則和德行的一般定義稱之為理念,即(idea)而在《裴多篇》中其原意是指“看到的東西”,柏拉圖說之謂“用心靈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因此這雙“人造眼”對于所追求的心靈內在原則與德行是毫無無關系的。再者,我們所看之物其形,其色一會隨著時間,地點,主觀情緒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這種“強迫”的方式無疑是縮短了其改變的幅度,若要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同感便就是天方夜譚了,最后,這種“規(guī)定”很容易形成“雞籠效應”,即在很長時間的“規(guī)定下”,這種視角便會逐漸取代我們真實的“自我視角”,我們的感受力會被削弱,以后再想重啟便是難事了,那么照抄客體世界其本身又是否有意義呢?愛因斯坦在早年就曾說過“我們所見所看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法國哲學家讓·保德里亞也曾否定過我們所知的世界。那么我們對于這個本身都可能不存在的世界的描摹又有何意義呢?我不知道這樣的畫者算什么,他們所畫的只是一具死尸,這具死尸被入殮師精心裝扮,雖然美艷宛若活時,但卻沒有絲毫生氣,所以那些技藝精湛的畫者在我看來不過是一流的入殮師,絕稱不上是藝術家。藝術是廣泛的,多樣的,也更是抽象的,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不論他運用什么媒介或手法都必須要有靈魂,所謂的靈魂就是要依靠活體,活體,便是自我,人便是活體,將客體與自我鏈接,與心靈鏈接,客體便活了,這種“靈魂移植”將會展現(xiàn)出與客體世界不同的事物;而將這種食物放置于客體世界,才會真正對其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效果,即“現(xiàn)實性”與“個體性”的并存。因此藝術方擁有這雙重性才能稱之為有意的藝術。
作者簡介:王一霓(1994—),女,漢,重慶,四川大學在讀,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