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式感是指能夠通過形式因素的知覺而產生的特殊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繪畫是一種形式的創作性藝術,它通過色彩和形式來表達、傳遞創作者的情感。一旦有了各種形式的束縛人們就很難繪畫。隨著的藝術市場日益翻新,繪畫的形式語言也不斷發展。畫家們通過不斷的摸索才有了現在多樣的繪畫形式,這也使創作者有了更大的表現空間和好的作品出現。形式是內容的存在方式,是內容的結構和組織。內容和形式是辯證的統一。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于內容,并隨內容的發展而發展。
關鍵詞:形式感;形式主義;內容與形式
一、創作中的思考
繪畫藝術是要感染人的,它應該用自己的全部手段去征服觀眾的心,特別是油畫,應該充分發揮它那色彩、線條和構圖的主動作用,以畫面的全部魅力去激動觀眾,就像音樂以它的音調、節奏和旋律去激動聽眾一樣,使觀眾從中得到一種不可名狀的美感享受,而不是一味的刻畫每個細節。這一點,美術的性質和音樂是相近的,它們都是以直接作用于人們感官為特點,而不是直接理智的教育。它是利用感染而不是說教,是通過表情,而不是言詞。我們是靠畫面的內容是說服別人,而不是靠語言,去告訴欣賞者我畫是什么,我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因此繪畫是有“情緒”,有“表情”的。很難想象有一種繪畫是沒有“表情”,或是不依靠“表情”的,哪怕只畫一塊顏色,只畫一根線條,也都有它的“表情”,這是繪畫的天性。而這情緒是通過藝術的形式表達的,不同的形式代表不同的“表情”和“情緒”。
那到底是畫面形式決定畫面內容還是畫面內容決定畫面形式呢?在繪畫者承擔著宗教和文學義務,畫家的作品必須符合統治者的意愿,把宗教神學與皇權相結合,便于自己的統治。因此只能畫的特別的謹慎小心,不僅是因為題材的需要,還有就是對皇權的畏懼。在描述性的繪畫中,形式結構的因素隱藏于具體形象的內部,這是因為在那個歷史條件下不可能采取別的手段方法。也因為題材的單調才導致形式的停滯不前。到了因此印象派,形式結構才能直接表達畫家的感受。人們可以畫自己想畫的任何作品,內容沒了限制,畫家情感沒有束縛,自然會產生多樣的變現形式。在20世紀,潮流與主義層出不窮,畫家們共同探索這“形式之路”。因此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我個人認為是內容決定形式,就像這次的作品,用不同時代的自行車體現不同時期的人們的生活,為不同的內容選取相應的表現形式。說到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就必然牽扯到形式主義。形式主義的思想根源和哲學基礎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它的理論設創作實踐都置內容與不顧,而把形式強調到一種絕對化的程度。赫爾巴特的形式主義美學認為,美只能從形式來檢驗,既脫離內容談形式。內容與形式密不可分,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容。
在繪畫中,形式主要體現作品的三重意義:第一重指被畫家直接賦予感情的東西,這一層次,人們依據對物體的熟悉程度來判斷繪畫,比如這幅畫畫的像不像,好看不好看:第二重意義指各個部分的排列組合的關系以及由這種關系升華出出來的形式,這種意義一般說的是有一定繪畫功底的初學者:第三重意義指構成實物的元素以及起形成的組合關系。
二、創作過程
(一)創作主題的構思
隨著社會的發展,自行車也在不斷發展。還記得小時候的“大二八”,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現在已經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人們基本清一色的電動車、汽車。但去年去上海,我見到的最我難忘的就是滿大街的自行車,而且好多的是大梁的車子。在那么發達的城市,人們為什么都還騎的老式自行車,是生活條件、鍛煉身體還是個人的情趣情感,我不得而知。但我還是很高興地,因為至少還有人記得它們。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騎車不僅低碳而且健康。為了紀念那已逝去的“大二八”,我決定把自行車作為我的創作題材。
(二)刻畫
刻畫方面就是往精細的畫。第一幅作品就畫經典“大二八”。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單純、憨厚、誠實、謹慎、無私,因此這幅作品我會畫的很仔細,畫我能畫的每個細節,用寫實的形式表現當時人對每件事認真的態度。而且這是輛銹跡斑斑的自行車,那時的人們生活拮據,擁有一輛車子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們很珍惜,哪怕是“除了鈴鐺哪都響”的情況下也不舍得換,每輛車子都會被盡量的服務于人。車子持久利用,人們也吃苦耐勞。用經歷了歲月的車子體現人們的樸實。所以第一幅就是看自己的基本功,只要盡力往細的刻畫,做到每個細節。第二幅作品表現的是發展了的女式自行車,它有大大的籃子和舒適的設計。人們能騎著舒適的車子去買菜,上班等。當時的人應經懂得規劃自己的生活,能有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前人那么死板。所以這幅作品我會有色塊表現,既形象有不失個性,表現當時人在大集體下也懂得創造。第二幅用的時間最長,因為把握不住色彩的關系,所以特別容易畫臟。畫完刮、刮完畫,反反復復好幾次也沒稱心。它的顏色不能太厚,最好能一遍成型,而且還要看著形式感強,真的很有難度,最后還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第三幅作品畫的是現在先進的山地越野車,它不僅把去除了后座,還有變速設計,變速設計減輕上坡負擔,沒有后座去除帶人的顧慮。現在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在物質條件有保障的強狂下人們開始享受生活,人們會騎車旅游什么的,這樣的自行車才能適應這快速發展的社會。越會享受一方面也越來越懶,因此最后的山地車我會用簡單外形來概括它,既體現人們的懶,也體現畫面形式的個性變化,不用太多東西也能表達畫面。第三幅直接勾形,然后略施顏色即可。
【參考文獻】
[1]康定斯基.論藝術中的精神[M].魏大海譯.北京:中央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張志國,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4級美術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