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環
摘要:繪畫活動總是隨著人類認識規律的深入而不斷進步,技法上由低至高,思想意識上從淺入深,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論思考。理性的認識反過來在實踐中接受考驗并指導實踐,從而產生新的啟發,這就促成了許多繪畫理論的不斷出現。東晉偉大的畫家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簡明扼要而又深刻的概括,把創作經驗和理論相結合,啟發性很強,是后人對前人繪畫史研究的重要文獻。
關鍵詞:顧愷之;云臺山;藝術構思
一、藝術構思的概念及其內容
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按照其創作意圖把對實際生活的感受與認識統一起來,醞釀、創造成為藝術形象而進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維活動。
藝術構思包括作品題材的選取和提煉,主題思想的醞釀和確定,人物性格、人物活動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考慮和設計,故事情節發展與整體結構布局的安排和設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適當的表現形式等等。藝術構思的實現,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生活到藝術的質的飛躍,是作家所進行的一項十分艱巨的創造性勞動,從中能顯示出作家對于現實生活的敏銳的觀察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藝術構思因作家的創作個性、作品體裁、篇幅長短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藝術構思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其中最為常見的有:打腹稿、記要點、擬大綱、列人物表等等。藝術構思是作家藝術創造力的表現,深受作家思想修養、藝術修養、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制約,是以堅實的生活實踐為基礎的。作家的思想修養與藝術修養越高,所積累的生活經驗越豐富,其藝術構思就越趨于完美,就越有創造性。
藝術構思就是藝術家在既定的藝術心理定勢和創作目的的指導下,圍繞著從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題意向,運用與此有關的生活素材進行藝術思維,進而在頭腦中孕育成一個全新的藝術胎兒,即完整的藝術意象。簡言之,藝術構思就是藝術家將不系統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過藝術思維構想成獨特而又理想的藝術意象的活動,其實質,是藝術家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
二、解讀顧愷之《畫云臺山記》的藝術構思
從社會生活到美術作品的誕生,要經過藝術家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也就是美術創作活動。只有研究美術創作活動過程,才能使我們進一步了解這些作品的審美特征、情感和規律,從而更好地了解整個繪畫史。
《畫云臺山記》是顧愷之創作道教故事畫《畫云臺山圖》時謀篇布局的構思札記,它所要表現的東漢張道陵天師“七度門人”的云臺山位于四川省蒼溪縣東南三十五里,并不在東晉的版圖之內,所以顧愷之對云臺山的謀篇布局應該說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關于山水的泛型,并非實地寫生。
顧愷之在創作這幅《云臺山》時,同樣也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和生產制作活動的統一。它包括兩個相互依存,互為表里的方面:一是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和審美認識即構思活動階段;二是運用物質媒介材料和技藝手段將這種審美認識表現出來即傳達活動階段,使其物化。顧愷之《畫云臺山記》是作品創作的構思活動階段。中國畫論中所謂“筆在意先”中的“意”也就是“立意”“意象”“意趣”等。顧愷之在《畫云臺山記》中詳細論述了全圖的布局,從西至東,由上到下,人物、山石、云天、水氣及鳥獸的安排錯落有致,而且在人物、山石之間如何安排,立意都闡述得相當清晰,可謂“胸有成竹”。
美術創作的構思活動分為三個環節:一是從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到美的發現;二是內心視像的醞釀和孕育;三是審美意象的形成。顧愷之以這篇設計文稿解決了一幅內容復雜,組織錯綜的畫面布置的難題。根據文字說明,畫面可劃分為三個部分,即由東而西三大段,文中以“西去山”、“中段”、“后一段”作了劃分,最后總結“凡三段山”,謹嚴明確。山水背景涉及山石的形勢,樹木之名目,罕見動物,以及具體的色彩等內容,都是圍繞人物故事情節來營造整體氛圍。如“夾岡乘其間而上,使勢蜿蜒如龍,因抱峰直頓而上。下作積岡,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言峰巒曲折蜿蜒而上之勢。“當使赫巘隆崇,畫險絕之勢”,以高峻險絕的地理環境來表現驚心動魄的人物情節。又如“作清氣帶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則通過云氣隔斷的手法,突顯山脈高大綿延不絕,正是仙人出沒的典型場景。
從顧愷之《畫云臺山記》可以看出第一環節和第二環節已經完成。文中以云臺山作背景,對云臺山作了細致的觀察。云臺山的險峻之勢正是畫家創作所需的題材,從原文中了解到畫家非常熟悉云臺山的地形、山石、云天、水氣和石亭等,深知哪面向陽,哪面成陰。這些都是畫家對自然觀察體驗而產生的真實感受和審美知識。從文中可以看出,構思的第二環節已完成即內心視像的醞釀和孕育,畫家已經從感性認識的體驗到理性認識的鮮明概括。文中山的形象、石的造型、人物的神態和外貌特征等幾乎躍然紙上,這些形象已經不再是個別特征而是典型化了的個別,是經過畫家加工提煉的意象。這標志著畫家整個創作活動構思階段的完成。文中提到“山有面,則背向有影”,“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映日”,“紫石”,“天師瘦形而神氣遠”,“弟子中二人”形象各一,“石亭”、“生鳳”、“白虎”等等都是經過畫家精心提煉安排和需要的典型形象。其中,文中多次提到“絕”字,如“絕澗”、“險絕之勢”、“絕山萼及蔭”、“根下空絕”、“絕際作通風”、“降勢而絕”等,說明了畫家在藝術構思立意上“絕”妙橫生,以“絕”生意,以“絕”境扣緊創作主題背景,使畫面險勢重疊,從而突出在云臺山上修行得道的非常之路。
三、結語
通過對顧愷之《畫云臺山記》的品評和解讀,我們窺見了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中國山水人物畫的真實面貌和畫家的審美觀點。本文重在解讀顧愷之《畫云臺山記》的藝術構思,為后人研究畫家和前人的美學思想如何通過藝術而表現的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是中國畫論遺產的瑰寶。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試論六朝畫家關于現實美的思想(下)[J].美術研究.1981(03)
[2]孫世昌.南朝畫論中“神思”的啟示[J].美術研究.1981(03)
[3]郭因.中國古典繪畫美學思想從萌芽到成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01)
[4]韋鳳娟.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