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林
摘要:長期以來,史學界對洋務運動的評價一直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重大課題。為此,本文試圖從現代化的視角來探尋洋務運動在中國現代化史上的地位。
關鍵詞:近代文化;軍事工業;文化教育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務運動,風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運動。中央以奕訢為首,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其目的 “安內”“御外”為目的;主要內容包括編練新式陸海軍、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興辦近代工礦交通電訊企業、設立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等。由于洋務派主張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自強、求富,因而他們引進了大量的工業設備,新的技術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沖擊,促進了中國向近代化的進程。
一、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軍隊建設的近代化
洋務運動是在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之際,試圖通過練兵制器、興辦軍事工業以求“自強”。因此,他們的活動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和軍事工業的發展。
李鴻章是舉辦洋務最多、成績最卓彰的人物。他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器不能及”。從1861年起,他們開始了以購置西洋槍炮,操練西式陣法的練兵活動。1862年奕訢等人在天津組建了洋槍隊,聘外籍教練,選派京營八旗兵到天津接受訓練。與此同時湘軍、淮軍逐漸取代了八旗綠營等舊式軍隊,稱作“防軍”。中法戰爭后,清政府更意識到“當此事定之時,懲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師為主”。大力購置鐵甲艦,北洋水師于1888年正式建成,擁有艦船二十五艘。陸軍的新發展和海軍的創建促進了我國軍隊建設的近代化。
二、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近代化進程
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設立總理衙門和北洋與南洋兩位通商大臣,是洋務運動的先聲,然后以派員采購外洋船炮并自行仿造為開路,隨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機器局、船政局、槍炮廠等軍事工業。70年代洋務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洋務派在繼續興辦軍事工業的同時,又著手興辦民用工業。
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最初兩家也是手工業生產,沒有使用機械動力。但以后建立的諸廠均一開始就進口外國的機器設備,引進國外技術,以至聘用外國技術人員。這些進口的機器設備在當時尚屬先進。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的機器設備均比較完整,在當時也較先進。軍事工業除了生產普通軍火(如洋槍、洋炮)外,還生產機器設備、船只等。如江南制造總局,除制造槍炮和彈藥外,還制造“制器之器”,到1894年生產各種車床、刨床245臺,其他機器310具。天津機器局在1876—1879年間,自制了機床等設備177臺。1867年江南制造總局還建成造船廠,次年造成第一艘輪船,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輪船10余艘。
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機器生產更多地被采用。如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始建廠時,即派人到美國選購機器,其中包括軋花、紡紗、織布機械全套設備。后來李鴻章決定擴充紡紗,又向英國增訂機器。當時,無論是紡織、鋼鐵工業還是其他制造業,都建立起了機器工業企業。
洋務企業盡管受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種種限制,機械化的程度還很低,各企業內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勞動,但它們畢竟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在生產技術方面發生了空前的大變革,使中國破天荒出現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曙光。再則,無論是軍事工業還是民用工業,其主導產業為鋼鐵、礦產、鐵路和棉紡織業,即當時所謂“機器礦路”。這是符合工業發展本身的規律的。
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屬于社會生產力。新的生產力輸入中國之后,必然會逐漸引起一切社會關系的變化。馬克思指出:“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在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中,已較普遍地采用了雇傭勞動,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他們的工資大體上是按照技術高低而決定的。例如:在江南制造總局,“華匠學徒,按日點工給價”;“內地工匠、小工則人無定數,視工務之緩急為衡;價有等差,較技藝之優劣為準”。這顯然存在著資本主義剝削關系。而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在性質上與軍事工業相比則有很大的不同,它們不僅大量雇傭工人,而且以私人投資為主,所生產的產品計價出售,有明確的利潤目的,進行的是商品生產。企業中很明顯地存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總之,洋務運動使中國邁出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第一步,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從此真正開始。改進。如開平煤礦之所以辦得較有成績,這同它“摒除官場習氣”,改善經營管理是分不開的。洋務派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對稍后現代民族資本的成長是大有補益的。
三、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文化教育的近代化進程
西學東漸沖擊了中國的傳統的文化教育,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已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為培養新式洋務人才,洋務派相繼創辦了一批“西文”、“西藝”學堂。奕訢曾指出“欲悉各國情形,必行諳其言語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李鴻章也有同感西學“自強之道似有裨助。”于是,洋務派對中國傳統的封建教育進行了改革。首先,是1862年京師同文館設立,學習外文,主要培養翻譯和外交人才。1863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廣方言館。1864年,兩廣總督瑞麟在廣州設立同文館,各自招收當地少年入館學習外語,使中國擴大了對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為中國向近代化的邁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其次,洋務派還創辦了一批專門培養軍事、科技、制造、礦務等方面專門人才的學堂。1867年設立的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武備學堂等。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學生赴美留學;1877年清政府從福州船政學堂選拔一批學生留學英、法學習海軍駕駛、作戰技術。洋務派通過創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對中國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如著名的鐵道工程專家詹天佑,便是洋務派派赴美國留學的第一批學生之一。原學航海駕駛技術,曾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后來成為著名思想家兼翻譯家的嚴復,也曾被派赴英國留過學。據統計,洋務運動時期派遣出洋留學的人數共有200余人。此外,在洋務派所辦的現代工礦企業中,還鍛煉出了一批精通現代科學技術的工程人員,有的還成為最早向中國全面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杰出學者,如精通數學的華衡芳,精通化學物理的徐壽、徐建寅父子等人。同時,在洋務派所辦軍事、民用企業的近4萬名工人中,還鍛煉出了一大批掌握現代大機器生產的技術工人,成為中國無產階級中早期的技術力量。毫無疑問,上述在洋務運動中鍛煉和培養出來的科技人才,為稍后現代民族資本的發生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四、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
洋務論者已把師夷之長,奪夷所恃與變法主張結合起來,在學習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洋務派中出現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張君主立憲的人。郭嵩燾提出西方各國富強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可見,從仿造堅船利炮、師法工商技藝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洋務派對西方長技的認識已在不斷深化。在此思想的啟示下,19世紀80—90年代,中國出現了早期維新派,開始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來。鄭觀應提倡設議院,從更深層的政治制度方面從事改革。
因此說洋務運動不僅只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同時還啟迪了人們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政治制度,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由于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獨立完成中國近代化的任務。
首先,洋務派是在極力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來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這根本不可能在國內形成適應近代化工業發展的良好的環境,帶有濃厚的封建性。這一點在軍事工業中尤為突出,主要表現為:各局廠采取封建衙門式管理體制,不是獨立經營的企業單位,成為清政府的一個分支部門。其一,所有權屬于清政府,采取封建衙門式管理。其二,就企業的經營目的看,雖打著“求富”的目的,但仍必須滿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這與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是背道而馳的,這樣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很難得到充分發展。從洋務運動所處的國內環境看,封建頑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并幻想回到閉關自守的時代。他們反對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洋務派不得不做出讓步,使許多計劃難以實施。從國際看,列強他們想完全控制中國,以便創造他們經濟侵略的良好環境,因此不會真正對中國進行技術開放。因此說由于洋務派本身的弱點,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它不可能真正實現“自強”“求富”的目標,不能獨立完成中國近代化的任務。
再次,洋務派創辦企業的目的在于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正如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因此,洋務派學習西方只是浮淺的模仿,只是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肌體上的嫁接,他們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體制,所以在維新思想出現后,他們就同頑固派結合起來共同反對新思想。
同時,洋務派在當時由于他們的封建性,不可避免地要抑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因此說,洋務運動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縱觀洋務運動,由于它向西方學習,購器、制器,引入了先進技術,先進技術人員,從而使中國有了自己近代化工業,軍事體系,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在文化教育、思想上促進了近代化,無論是自保還是自治,在當時內憂外患,新舊交替的過程中,洋務運動加快了中國的近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