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CX2015SP370)
摘要:生態問題自古有之,但它在當代與人類生存發展緊密相關。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不斷地高速發展,在這個發展的時期內,我國生態環境問題遭受到了空前破壞,為此生態問題在哲學和文化領域成為人們備受關注的焦點話題,并采取有效的科學措施進行挽救。然而生態在美學和美術界還沒有得到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在美術界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正是這樣的結果激起了對環境問題警覺的新藝術浪潮,滿懷激情的藝術家站到了生態保護的最前沿。本文將生態雕塑分為三類,主要通過舉例說明了我國生態雕塑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回歸自然。
關鍵詞:生態雕塑;黃河母親;假山石
一、生態雕塑的含義
生態雕塑是個時尚的話題,從美學角度來說,生態雕塑是生態美學的產物。它屬于當代藝術范疇,走出了傳統雕塑的形式,以生態和諧為目標,與現代社會的建筑藝術、裝置藝術、大地藝術、環境藝術等相互融合,嫁接,并在吸收其它藝術的過程中,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
二、生態雕塑的的三個類型
(一)人文生態雕塑
何謂人文生態雕塑?可想而知其側重于雕塑主題的人文關懷,即側重于雕塑表達內容的社會范疇,要求雕塑在從立意,創作到最終完成,始終以關注公眾的審美需求為重點,地域的獨特文化,地方傳說,地方風俗,民族習慣,及城市的歷史和發展方向,賦予濃郁的情感素材,為人們提供感懷歷史,陶冶情操,提升藝術修養,同時領悟城市文化,進而關注并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物化載體。
何鄂的《黃河母親》,創作手法親切質樸,深受公眾的喜愛。作品中的母親象征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男嬰則象征被黃河孕育了五千年燦爛的華夏文化。曾經的母親河氣勢磅礴,勢不可擋。而如今每年都會出現斷流,干枯。看男嬰在母親懷中是多么的頑皮可愛,母親又是溫柔嫻雅,再看看時常會干枯的河水,它們已不再像當初那樣合拍,干枯的河床似乎向我們吶喊,愛護黃河愛護我們的母親,我們想要永遠生活在母親的懷抱,只有那兒才最溫暖,最安詳。《黃河母親》構圖簡潔,寓意深刻,不僅反映了甘肅的歷史文化,也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互尊互重。
(二)自然生態雕塑
藝術家吳作人認為大自然是“微奧、偉大”,其中存在著“美與力”,是一切藝術創造的源泉。“最偉大的藝術家——大自然”當之無愧,大自然的美即自然物本身具有的美的因素或潛在的美的因素,例如,奔騰的江河、茂密的森林、盛開的鮮花、險峻的高山等。大自然在發展過程中,隨著有序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物及自然界形成,發展了由色、形、音等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形勢。或許也可以這樣說,自然界是客觀存在,非人為所能任意創造的。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是享譽國內外的我國桂林地區,這里的山,奇秀、險;水,靜、清、綠。桂林山水甲天下,它的山,它的水都是由大自然精心雕琢,精心設計。明代詩人孔鏞對桂林象鼻山這樣的評價: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小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象鼻山位于桂林市東南漓江西岸,整個山形神似一頭站在江邊飲水的巨象,因此被稱象鼻山。象山的不遠處有幾頭在漓江江邊嬉戲玩耍的人工雕刻大象和小象。這是自然美與人化美的相互映襯,通過人化來提升大自然的固有美,這是對人工雕塑的極大弱化。象鼻山這件大自然中的生態雕塑讓當地人和遠道而來的觀賞者深刻感受到自然藝術的神奇,帶領并時刻提醒人們回歸自然,尊重自然。
(三)人化自然生態雕塑
現在的城市變化越發的快,藍天,碧水,綠地,群山,更是逐漸的減少,當人們醒悟時,便發現自己不愿終日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里穿梭,渴望回歸自然。于是,人類自己創造完全人化的自然生態雕塑,而這些生態雕塑是人類復制模仿出的自然生態雕塑。自然本身的屬性被弱化,如人造假山、仿真植物、人造景觀等,這類雕塑開始出現在人們身邊,同時藝術家利用自然天成之物以及其他廢棄材料完成的生態雕塑也涓涓而出,這都是人類逐漸開始認識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
展望的《假山石》是用不銹鋼為材料復制了石頭的母體,假山,作為一種庭園陳設,其本來意義就是天然的是石塊滿足人們對回歸大自然的假想要求。展望之所以選用人造的鏡面不銹鋼材料,目的就是利用其晶亮浮華的假性外貌特征,對天然的假山石進行復制改造,滿足當代人傳統文化情節的同時,也滿足了人的欲望,更體現了人類回歸自然的本性,最終回到泥土和石頭中去,使精神得到慰藉。這樣,超然的冥想必將融化在美妙神奇的人造物質世界之中,真可謂既傳統有現代。
三、結語
生態雕塑與紀念功能、個人主體沒有直接關系,它是一種在公共園區中極為貼切的將現代人的的生活同自然、文化一體化的藝術。生態雕塑藝術,倡導藝術家追求真、善、美,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熱愛與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生態雕塑給地球帶來了新的生命力,給雕塑藝術也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回歸自然必是藝術永恒的主題,希望它帶領我們的心靈回歸寧靜、安詳。
【參考文獻】
[1]廣林茂.生態雕塑[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2]季峰.中國城市雕塑—語義、語境及當代內涵[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3]陸軍,王海.生態雕塑的類型[J].景德鎮陶瓷,2008(02)
[4]林建群,張平清.現代環境雕塑設計的生態策略研究[J].雕塑在線,2006(12)
[5]黃丹,劉曉陶.生態雕塑的美學本質概論[J].雕塑,2006(01)
作者簡介:馬紅巖(1989—),回族,河北定州,西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