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在動畫藝術八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制作技術的進步和藝術潮流的演變,世界各國的動畫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樣風格。動畫作為一種娛樂文化產物,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業余生活的豐富,喜歡動畫的年齡層也在不斷擴大。細細觀察現如今流通的動畫作品,不難發現,中、日、美三國的作品占據了絕大部分。三國的動畫各有千秋,而美國、日本坐穩了世界動畫大國兩把頭等交椅。并且在發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動畫風格。
本文從中日美三國動畫的各自的特征以及各國文化對動畫的影響等方面對三國的動畫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主要從其藝術特征、審美創作風格、視覺和聽覺方面分析,也與其每個國家特有的特色文化進行分析。
關鍵詞:動畫;藝術;中國
動畫藝術是藝術家們通過技術、手段而賦予畫一種生命的藝術形式。動畫不同于一般的動畫片。它屬于一種綜合藝術,它是集合了繪畫、攝影、漫畫等眾多藝術門類于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動畫是通過把人物的表情、動作、變化等分解后畫成許多動作瞬間的畫幅,再用攝影機聯系拍攝成一系列的畫面,給視覺造成連續變化的圖畫。但后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運用三維軟件制作的動畫越來越多,使動畫更加逼真生動。
一、中國的動畫藝術
中國動畫具有民俗性和傳統化。中國動畫是以中國神話、童話、民間傳說等的動畫形象構成,全然土生土長,別無依傍。而且在描寫現代生活的動畫中,從服飾習俗到環境描繪都純然是一派中國氣概。這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鑒和提純。中國動畫具有大眾性和多樣化。中國動畫種類多樣化,包括剪紙動畫、折紙動畫、水墨動畫等形式,其中水墨動畫是中國動畫中最具代表性的類型。中國動畫具有教育性和思想化。中國動畫的誕生深受中國社會現狀的影響,其中萬氏兄弟最具代表,為了明確的教化性忽略了應有的含蓄與幽默。但中國動畫重視以健康內容引導觀眾,這也是中國動畫比較突出的優良傳統。
第一部人畫合演的動畫片《大鬧畫室》1926。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35。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41。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1947。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1958。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1961。第一部折紙動畫《聰明的鴨子》1960。
二、日本的動畫藝術
日本動畫具有視覺的唯美性。不僅每個人物形象都有美化到極致的外貌,而且都有著精美的畫面和精細的繪畫。天真而有點調皮的櫻桃小丸子,美麗而不乏氣質的美少女戰士,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唯美化的日本動畫形象。日本動畫具有民族的滲透性。無論是早期的日本動畫還是現在的日本動畫都有鄉土氣息,也就是日本的本土文化。榻榻米風格的建筑無所不在、漫天飛舞的櫻花、男孩節的鯉魚旗等中都有體現。在不斷的整合和設計中,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民族藝術。日本動畫具有題材的多樣性。他們大膽的思考想象,用新的理念和手法,把現實中不可能的轉為現實表現出來,不受客觀的限制,因此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大量作品。
第一部動畫片《芋川椋三玄關·一番之卷》1917。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力與世間女子》1933。第一部動畫長片《桃太郎的海鷲》1943。第一部木偶片《瓜子姬和天之邪鬼》1963。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蛇傳》1958。第一部電視連續劇動畫片《鐵臂阿童木》1963。
三、美國的動畫藝術
美國動畫注重科技的應用和質量的追求。在動畫的創作中,時常會出現不惜百額投入,充分利用高科技技術來打造動畫大片的行為。使畫面更趨逼真形象,達到完美的畫面效果。動畫可以創造夢幻的世界,但也不能逃離客觀現實。而在美國的動畫人物造型中,可以隨處的找見時尚的印記,瑪麗蓮夢露式的金發、紅嘴唇、雪白皮膚大眼睛等。美國動畫注重英雄主義的表現,而且多以大團圓結局,極少悲劇性結局。美國動畫造型突出,善惡分明,注重細節的描繪。使動畫角色散發著雄奇之美,即使是女性造型和兒童形象都無不健美挺拔,散發著陽剛之美。美國動畫注重吸收各國文學著作,然后從中取材,呈現出多元化。美國動畫注重造型的時代性和夸張性,還注重細節的刻畫。動畫形象都進行了大幅度的夸張,大手、大腳、大眼、大頭,也成為了世界各國廣泛借鑒的卡通模式。
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1937。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1928。第一部動畫片《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1907。
四、總結
中國動畫充滿了新鮮的創意和新鮮的故事,這是相比于其他國家的最大優勢。現在的我們在技術和硬件設施上與日本、美國相差并不大,但在動畫的形象描繪和人物表現上卻有著很大的差距,缺乏創造力。日本動畫在人物的描繪和故事的創作上有著自己特有的本土氣息,有著活躍的思維,以宮崎駿、手冢治蟲為代表。美國動畫擁有著獨特的迪斯尼模式的動畫藝術、幽默滑稽和立體性思維。三個國家在動畫藝術上各有千秋,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習和借鑒各國的動畫藝術,創造屬于我國本土的動畫藝術,實現國際化。
【參考文獻】
[1]上海市多媒體設計與應用能力考核辦公室,影視動畫理論基礎: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