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碑學作為書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對整個書法體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體系。線條作為書法藝術的基礎,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了碑學書法的審美特點。因此,對線條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對其審美價值進行充分的發掘,對書法藝術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對書法美學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書法;碑學;線條美
一、碑學書法
書法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帖學和碑學兩大體系,兩者相比,藝術風格大相徑庭。碑學產生的時間較晚,萌芽于北宋,清朝中期筆法成熟,風格趨于成熟。清晚期進入全面總結,名家輩出,至此全面成熟,整個過程在書法的發展史上被稱為“碑學中興”。碑學書法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碑學的含義
碑學是指崇尚碑刻書法藝術的流派。清代中期阮元倡導南北書派論,把妍美瀟灑的古代墨跡歸為南派“帖學”,例如“二王”、“宋四家”;把古拙、樸厚、粗獷的碑刻納入北派“碑學”,例如“龍門二十品”。清初,帖學的發展已經危機四伏,有遠見的書法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旁蒐遠紹、上下求索,認識到了碑版書法的價值,漢魏碑版成為了取法對象,經過繼承與探索,蒼茫渾厚的金石氣成為書法家追求的表現對象,從而獲得創作靈感,經過不斷完善發展成為“碑學”促進了中國書法藝術向更深的方向發展。
三、碑學的特點
從審美的角度來說碑學書法體現的是一種“壯美”。碑學書法左右開張、沉雄豪放、遒健雄渾、峻峭方整,相對于帖學所體現的“優美”來說,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作為書法的三大要素,用筆、結體、章法三者的特點是體現碑學書法的重要基礎。首先來說用筆的特征,碑學用筆講究逆鋒澀行、萬毫齊力,這樣寫出的線條渾厚蒼茫、力透紙背、變化豐富、自然樸實,產生渾厚蒼茫的金石之感。其次結體,碑學書法注重橫勢,左右開張,打破傳統書法中上下連貫的特點,使得視覺效果更加強烈;從章法來看,傳統書法注重內容的可讀性,在欣賞過程中只能根據文字 內容的發展而發展,審美只能在時間上展開。碑學注重整體的呼應,視覺在平面上展開,使得整體的效果優于部分之和,審美可以從時空上展開,拓展了書法的審美空間。
四、碑學線條所體現的美
(一)充實之美
孟子曰“充實之謂美”,充實之美表現在藝術中不僅要有完善的形式,更應該具備高貴的品格,這種由內而外的美的體現是對任何積極向上的事物的肯定。在書法藝術中充實和空靈自古以來是書法家所追求的兩大主題。帖學點畫精致,連貫微妙,線條起收明確,中段一掠而過,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作品把這一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是書法線條空靈之美的集大成者。碑學作為后起之秀,,一改以往的書寫習慣,通過運筆方法的改進,書寫出樸實厚重、率真自然的線條,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書法藝術的充實之美。
碑學中線條的充實之美主要是通過點畫的視覺形態表現出技巧、工具與意識三者的完美結合。魏源說:“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可見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必然會具備純熟的技巧運用。碑學線條所具有的視覺形態是通過特殊的書寫技巧所達到的,線條自身的豐富變化,所體現的立體感、力量感、蒼茫感、節奏感、金石氣等效果都是在書寫技巧基礎上形成的,由此可見線條的視覺形態包含了技巧的純熟運用。碑學之所以在清代得到發展完善的原因之一是工具的不斷發展變化,清代生宣和羊毫筆的制造工藝得到巨大提高,成為主流的書寫工具,生宣對墨色的表現力更強而羊毫筆更易于書寫出變化豐富的線條,二者結合為碑學線條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說碑學線條的視覺形態是對以書寫工具為代表的社會生產力的反應。碑學書法的發展反映了書法藝術由再現向表現轉變的過程,碑學書法的線條則是這種趨勢的基礎。碑學線條為何會具備特定的形式,這一切都是時代審美意識所決定。
(二)陽剛之美
事物的發展變化源于內部陰陽剛柔兩種對立因素的相互作用,書法的變化發展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如果說帖學的風格特點體現的是陰柔之美,那么碑學所體現的就是陽剛之美,碑學的線條由內而外的力量體現,通過外部邊緣微妙變化產生雄強的質感,營造動人心魄的視覺效果,讓人感到強烈的陽剛之美。
碑學書法源于漢魏碑版書法,從龍門造像、元氏墓志來看,線條的刀刻感強烈,方俊規整,又經過上千年的風雨剝蝕,風化嚴重,產生了特殊的視覺效果,碑學書法在線條的書寫上刻意追求這種效果,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書寫體系。康有為作為碑學的代表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線條具有厚重、生拙 的特點,所謂厚重,書法的線條不毛不厚,不厚不重;所謂生拙,碑學書法取法南北朝,當時的字體處于分楷轉變的過程之中,所以具有生拙的特點。厚重與生拙結合產生了恢宏博大的視覺效果,讓人產生驚心動魄、激奮昂揚的審美感受,所以說碑學書法線條具有陽剛之美。
(三)沉郁之美
“沉郁”之美源于儒家思想中的“仁”,往往給人以人生的悲涼感和歷史的蒼茫感。碑學書法的線條沉郁頓挫,風格上接近杜甫的詩歌,通過豐富的變化,蒼茫的氣象體現書寫者的內心感受,仿佛是把人生的感悟凝結在一點一畫,于方寸之間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形態,這就是“沉郁”。帖學書法體現的是飄逸美,氣息連貫、結體灑脫,注重字體本身的美;碑學書法結體寬博、線條蒼茫,單就線條而言,看似隨意而為卻不失筆法,率真卻不失協和,充分體現了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一觀點。
碑學線條在形成過程中大量借鑒摩崖書法,摩崖書法大多刻于懸崖峭壁之上,書 寫條件簡陋,字形碩大,再加上千年的風雨剝蝕,線條變化豐富,這種歷史的蒼茫感不同于文學作品,給人以更加真實的感受。隨著歷史的發展藝術逐漸由“再現”向“表現”過度,書法也是如此,碑學線條更能承載書寫者的感情,每一根線條似乎都是一種情感體驗,一種對人生的理解,這就是“沉郁”,書法藝術的一種至高境界。
五、結語
藝術是為美而生的,書法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碑學,從表面上看是對帖學的繼承,深層的意義是美的發展。筆墨形式自身無所謂美丑,碑學的線條之所以能上升到審美層面,不是其獨特的本質,而是因為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反映的是人類對外界的認識,體現了人的感受。因此可以說碑學的線條形成和所體現的美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沃興華.中國書法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2]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3]陳振濂;書法美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李阿珂,女,河南大學,河南駐馬店,14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 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