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平
摘要:寫生是藝術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畫家對所面對的客觀事物進行認真觀察和思考,具體分析和取舍,使畫面結構與表現語言整體概括,富有生氣,達到形體與色彩、刻畫與表現的和諧統一。在油畫寫生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經營畫面,運用光與色、明與暗、節奏與韻律等視覺語言,充分發揮主觀表現功能,把對客觀物象的認識轉化為主題的感受和情感的抒發。
關鍵詞:寫生;色彩;構圖;理解;調配
寫生是直接面對對象進行描繪的一種繪畫方法,是藝術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有“風景寫生”、“靜物寫生”和“人像寫生”等多種根據描繪對象不同的分類。一般寫生不作為成品繪畫,只是為作品搜集素材,但逐漸發展也有的畫家直接用寫生的方法創作,尤其是印象派的畫家,經常利用風景寫生,直接描繪瞬間即逝的光影變化,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外光派畫家”。通過寫生可以使畫家很快地抓住事物變化中最美好的瞬間,把最美好的東西呈現在畫面上。畫畫和做別的事情一樣,一樣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在油畫寫生中的構圖與色彩等問題。下面我們就分別來談一下色彩和構圖及對象。
一、寫生中的色彩
油畫是色彩的語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國家之一,最早確定了自己的色彩結構。周代曾創造性地提出了“五彩”之說。《周禮》最早提及五色的記述。中國歷代思想文化中的色彩有各自的符號涵義,在幾千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及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色彩觀。
中國古代藝術家在運用色彩方面,強調主體情感的抒發,強調色彩的意向性、裝飾性。如西魏北周的沉郁,唐代的艷麗富貴,金碧輝煌,敦煌壁畫色彩的獨樹一幟,宋代院畫寫實色彩的活用,均是色彩語言極富表現力的典范。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都是我們吸取傳統藝術營養,形成新的藝術境界的土壤。中國油畫就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成長起來的。中國油畫的發展離不開色彩,色彩是油畫最革命的因素。色彩從生活中來,而自然本身是美好的,變化豐富的,也是和諧的。不美的顏色在光線,空氣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下也可能成為和諧而美的。自然中很多現象啟發我們用色,培養對色彩的美感。只是表現不好才把它弄糟了。即使對色彩很在經驗的人,一旦不在接觸自然,那么他的繪畫很快就沒有了生機。要在自然和生活中研究色彩。只有認真地研究對象,才能更好地搞自己的繪畫。
藝術中感受非常重要,它的表現形式有兩種:“漸悟”與“頓悟”。頓悟是建立在漸悟的基礎上的,沒有長期的生活體驗和藝術積累,沒有逐漸的漸悟的過程,是不能可出現奇跡般的“頓悟”與“突破”的。色彩作為繪畫表現的因素之一,在正確的運用下,能夠明確地表現一定的構思。加強主題的感染力,強烈的影響觀者的情緒。
關于顏色調配這樣的問題。不同的畫家擅用不同的色調來表現對象,比如,畢加索根據表現不同時期、不同對象的需要,就產生出“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黑人時期”,分別運用了憂郁的藍色調、詼諧的粉紅色調、粗獷的黑色調來表現下層人民的荒涼與悲傷,傳達了畫家對平民深深的同情和關注。又如,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也是一位創造色調的大師。他堅持戶外對景寫生,善于捕捉光色氣氛和瞬間印象,他經常面對同一景物按不同時間、季節、光線的變化而隨時調換畫布,并對同一對象作出了準確的記錄。他畫了《草垛》、《魯昂教堂》等系列組畫,每組都多達30多幅,且每一幅都能表現出不同的色調和情緒。又如《巴黎圣母院》中色彩變化很明亮的黃色,和暗面的藍紫色形成的微妙的對比,把陽光描繪得十分生動,符合自然規律。色彩運用是否合適,必須從整體來看,凡是用色合乎整體,通常就是很協調的。色彩固然要求豐富,但要分主次,有的能起到支配作用,而有的就只是從屬作用。這樣有助于表達內容的主次強弱,使觀者在看畫的過程中加深印象時用色不當,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二、寫生中的構圖
構圖是造型藝術的形式結構。“它是指畫家在有限的空間或平面里,對自己所要表現的形象進行組織,或形象在畫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間所形成的畫面分割,從而形成整個空間或平面的特定結構”。構圖對于一幅畫來說,就好像一座建筑的地基。如果沒有這個堅實的基礎,整幅畫可能就散架了。即使最簡單的主題也需要構圖,這樣才能有效地利用畫面的局限,更重要的是,這樣才能有效地強調作品背后的信息。馬蒂斯曾說“構圖是一種裝飾性的藝術,它通過組織藝術家手邊各種各樣的元素表現藝術家的感情。”
構圖的基本原則講究的是:均衡、對稱、對比。均衡與對稱是構圖的基礎,主要作用是使畫面具有穩定性。均衡與對稱本不是一個概念,但兩者具有內在的同一性——穩定。穩定感是人類在長期觀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種視覺習慣和審美觀念。因此,凡符合這種審美觀念的造型藝術才能產生美感,違背這個原則的,看起來就不舒服。均衡與對稱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種合乎邏輯的比例關系。平均雖是穩定的,但缺少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美感,所以構圖最忌諱的就是平均分配畫面。對稱的穩定感特別強,對稱能使畫面有莊嚴,肅穆,和諧的感覺。比如,我國古代的建筑就是對稱的典范,但對稱與均衡比較而言,均衡的變化比對稱要大得多。因此,對稱雖是構圖的重要原則。
在構圖中最講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品字形構圖和三七律構圖的方式常被人們稱為黃金構圖法,也有叫做為永衡的三角構圖法,這些都是指均衡而言。什么是“品”字形構圖?就是在畫面上同時出現三個物體的時候,不能把它們等距離放在一條線上,而應使其呈現三角形狀,像個品字。只要留意,這種三角在自然界中是無處不在的。大山就是由無數的三角形構成,上下交錯,井然有序,猶如一個巨大的品字狀或三角形,具有強烈的排列韻味。
什么是“三七律”構圖?就是畫面的比例分配三七開。若是豎畫面,上面占三分,下面占七分,或上面占七分,下面占三分;若是橫構圖畫面,右面占三分,左面占七分,或是右面占七分,左面占三分。在中國畫界中這種三七開構圖的布局被稱為是最佳的構圖布局比例關系。
關于對比對比的巧妙,不僅能增強藝術感染力,更能鮮明的反映和升華主題。對比構圖,是為了突出主題強化主題,對比有各種各樣,千變萬化,但是把它們同類相并,可以得出:一是形狀的對比。如: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細。二是色彩的對比。如:深與淺,冷與暖,明與暗,黑與白。三是灰與灰的對比。如:深與淺,明與暗等。在一副作品中,可以運用單一的對比,也可同時運用各種對比,對比的方法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但要注意不能死搬硬套,牽強附會,更不能喧賓奪主。
三、寫生對象的選擇
其實沒有必要去尋找“入畫”的景色;有一些最偉大的繪畫作品畫就是最簡單的日常生活的場景。從最熟悉的地方開始,盡力從中發現那些能夠喚起你感情回應的東西。當你偶然發現一些讓你激動不已的東西時,馬上就應把它畫下來,至少畫一幅速寫。不要錯過它,想著可能在角落那邊還有更綠的草地。第一眼看到的感覺是獨特的,而且,常常是這樣,當你再次返回那里的時候,那種原來讓你激動不已的東西,可能你就感覺不到了。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找到了感興趣的景物,但是可能會遇到很多隱患,光線的飛快變化,琢磨不定的天氣等等。這些麻煩很可能會直接影響作畫的心情,但是與自然直接接觸的愉悅相比,這些麻煩還算什么呢?能感受到人自然中的氣氛,這樣作品自然也會隨之受益的。
綜上所述,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來源于藝術家內心與自然的交融,創作也好,寫生也好,道理都是一樣,都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藝術的動力來源于真誠的內心感動,也來源與無悔的熱忱追求。無論搞什么樣的藝術都真誠的用心對待,這樣的作品才是優秀的,才是真正能震撼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