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鈺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長河中,有一門古樸久遠而又妙趣橫生的藝術形式叫做泥塑。它以泥土作為原料,手工制作而成。它顏色豐富,可素可彩;形式多變,可是兒童玩具,也可是寺廟神像等。它跨越千年流傳至今,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可以激發人的創造力,能夠啟迪人們開創質樸的藝術創作。泥哨是在泥塑的基礎上逐漸分支出來的,實際上是一種古老的吹奏器。
一、黃平苗族泥哨的起源和現狀
(一)黃平泥哨的起源
貴州黔東南地區的黃平縣一帶產生的民間藝術——泥哨(當地人稱之為“叫雞”),由吳國清老人首創,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得到很好地發展和豐富,至今已有九十余年。黃平泥哨在制作上雖然獨特,但使用工具卻很簡單。幾根竹簽,幾個竹筒和數十種硬泥模具(用以按印裝飾紋樣)。制作過程中,取當地特有泥土,用水和好,先要反復捶打泥土后根據構思的藝術形態捏制成型,再用竹簽壓出眼耳口鼻,最后用硬模按上裝飾花紋和用竹筒開哨,抹上少量菜油加以定型就完成了。陰干,用木屑或谷殼經微火燒制二十四小時后取出,施以彩繪圖案,涂上清漆便可售賣了。
(二)黃平苗族泥哨的現狀
它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獲得無數榮譽,上世紀八十年代,黃平泥哨參加了北京美術館舉辦的全國工藝美術的展覽。在2005年已經列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制作樸素、富有生命力、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而名揚天下。在2006年“開磷杯”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總決賽中,以“苗族十二古神”為主題的黃平泥哨,以色彩之豐,造型之奇,讓人拍案叫絕,并榮獲三等獎。如今,黃平泥哨遠銷海內外,品種有100余種;年銷售數十萬只,并部分收藏于國內外各大藝術館、博物館中。
二、黃平苗族泥哨的價值傳承
(一)黃平泥哨的傳承
黃平泥哨作為貴州黔東南地區獨有的一種手工藝品,我在欣賞和感嘆這種藝術之美的同時,也在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在如今新的歷史條件之下,苗族文化面臨著嚴峻的文化保護和傳承問題。泥哨也同樣,在技術方面有著來自繼承性和時代性的挑戰。我們怎樣才能繼承和發展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的傳承價值。面對著嚴峻的現狀,不加以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很有可能會慢慢地消逝。
(二)價值傳承的多方面問題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泥哨工藝經濟效益不是太高,許多年輕一代選擇外出打工,不愿意也沒有意識去繼承,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其二,苗族同胞對于文化的傳承缺乏認知,沒有文化消失的危機感,也沒有意識到它們存在的價值。其三,最近,通過走訪調查發現民間藝術泥哨除了當地人知道,并不為太多人所知道,像貴州的黔藝寶、黔粹行這樣專門開發貴州名優土特產和旅游工藝品的企業門店也沒有出售,得不到更好地推廣,打不開更廣闊的銷路。其四,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由于科技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玩具市場越來越豐富,屢見不鮮,使得民間傳統玩具早已失去了自己的功能,如果在不加以保護和傳承,前景真的堪憂。
三、結語
所以,我們需要注意幾個方面:首先,雖然苗族黃平泥哨已經被列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它的傳承人卻還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多培養手工藝人,讓更多對它感興趣的人加入其中。個人有兩點建議:第一,當地的文化部門可以組織培訓班,培養年輕一代去繼承這一工藝技能,有人去做,民間藝術就會存在下去。第二,從教育入手,這樣的藝術形式完全可以帶進藝術類學科的課堂之中,尤其一些高校學生,對這樣的民間藝術是非常有興趣的,只是苦于沒有這樣的機會去接觸。學校可以開設選修課,讓感興趣的學生能夠了解到泥哨文化的魅力,并可以親身去學習制作,目的是使學生在這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熏陶學生高雅的審美意識。其次,要想當地人不出去打工,留下來學習并傳承這一工藝技能,第一,要提高他們文化層次,當地相關部門可以開展一些講座,為當地人講解傳承做泥哨方式方法,讓他們有意識地去保護好苗族文化。第二,可以為當地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可以積極開發旅游行業,使他們能夠待在當地,做好手工藝術的傳承人。最后,可以加強宣傳,貴州名優土特產和旅游工藝品的企業應該積極參與進來,進行泥哨的銷售,讓普通的顧客也能夠了解到這一民間手工玩具,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廣。這些方法能提供貴州黃平泥哨的傳承和發展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楊德.試論黃平苗族泥哨的藝術特色及價值[J].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2010.
[2]孫元國.中國泥塑藝術起源與發展綜述[J].聊城大學學報,2011.
[3]錢昀,董蓀.狄寨泥哨技藝及其傳承關鍵[J].裝飾,2007.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服裝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