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晨
文化是對人類一個時期的思想發展、道德水平、思維方式等軟性思維發展的總結和精神象征。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的良性文化作為傳統文化被當做人類精神財富被保留并且傳承下來。過去,文化的傳播被限制在書、報、信等以客觀事物為載體的傳播方式中。在當今時代的大背景下,科技的發展帶動了數字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文化的傳播方式也在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傳播方式中產生了變化。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打破了傳統藝術單向、不統一、被動的限制,使藝術走向一個多向、立體、交互的新的發展形式。
在我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正逐漸滲透,大到奧運賽事,小到平民手機無一不透露著新媒體發展的氣息。在新媒體發展的同時,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的該怎樣融合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新媒體大背景下的傳統文化發展趨勢
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講究“仁愛”、“義”、“理”、“智”、“信”、“德道”文化。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千年傳承保存下來的傳統文化的地位正在被撼動。現代社會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一個金錢消費社會階段。同時,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各個領域逐漸地被新媒體所主導。
在這種新形勢帶來的發展問題下,我們有責任進行反思,利用優秀的新媒體藝術優勢,加快對傳統文化的融合和對大眾的觀念引導,使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得到更大的體現。一方面,不僅可以對人們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培養,另一方面,通過新媒體藝術,對當代社會的文化價值觀進行重新引導。同時,對傳統文化不通俗易懂的特點進行改良,使之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二、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之路
從其性質上看,傳統文化反應客觀世界的同時,亦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文化升華。新媒體藝術則是建立在信息時代中的以虛擬主體為主的藝術創作,我們很容易就會受其影響。正是因為如此,二者的相互融合才顯得尤為重要,讓新媒體藝術成為傳統文化發展的有力助手。
博物館是傳統文化最好的體現地點,隨之可以看到新媒體藝術的應用也隨處可見。通過隨處可見的館內大屏幕以及每個文物前的交互式設備,就可以不用觸摸就能了解到這個文物的歷史以及3D全景。同時,北京故宮博物館于日前推出的“每日故宮”的APP軟件,使人們每天可以在手機上欣賞一件珍寶,并且可以不用到到達故宮就可以在手機上查看珍貴文物和代表作品,并附有高清細節圖片。整個軟件的設計也是充滿了傳統藝術的氣息,古香古色,一下便吸引住了大量用戶群。
另一方面,新媒體藝術的運用還不止于此,網絡的特性決定了新媒體藝術的傳播方式,我們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二維限制,在設備上將藝術虛擬“真實化”,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同時進行
有效的傳播。[1]
在新媒體藝術快速發展的同時,其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網絡詞語的快速傳播對中國傳統文化構成了影響。網絡流行語的濫用,改變了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的語法規則,不僅會產生歧義,也會對整個國內的語言環境造成不良的影響。
三、新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發展規劃
新媒體的設計可以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元素。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淀,所留下來的優秀文化大多是符合大眾口味的,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各自的愛好群體。受眾市場由大眾向分眾乃至向小眾甚至向一對一轉變,細分程度越來越深入。所以,每個人都有點喜歡的節目,這樣是沒有市場的,而只有一部分人非常喜歡的
產品才有市場。[2]
所以,未來的具有傳統文化的新媒體藝術,必是從不同方面滿足不同層面人的需要: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有很豐富的歷史底蘊,利用這些資源并通過新媒體藝術的方式將之帶出國門,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利用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使之被人熟知,提高當地文化知名度,用文化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使少數民族文化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四、結語
綜上所述,每個事物的誕生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新媒體藝術的誕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樣的文化傳播方式,使我們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讓文化更平民,更開放。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肩負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利用新媒體藝術,將傳統文化完美的融合進去,禁忌盲目模仿他方文化,做帶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新媒體藝術,讓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響進一步擴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毛燁.新媒體技術在福建傳統文化產業中的應用探討[J].福建電腦,2012,28(11):66.
[2] 卜彥芳.傳媒經濟學理論與案例[J].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71-72.
*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論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新媒體藝術》(項目編號:CX2015SP283)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電影)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