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思含
一、中國絲網版畫創作的生態環境
在中外美術史上版畫的創作與傳播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與美術的興衰向來有著必然聯系。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鐘聲,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逐步增強,中國絲網版畫正式在八十年代初這種特殊歷史環境中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寬松的社會環境與開明的文化政策,為絲網版畫的發展提供了自由而廣闊的空間。
一些藝術家有機會走出國門,國外先進的版畫技術和經營模式被引進。中國絲網版畫的開拓者、創始人,了解中國美術史的人都知道,張桂林是和中國當代絲網版畫的發展密切相關的。1980年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建立了第一個絲網版畫工作室。從此,開啟了絲網版畫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作為中國絲網版畫先行者之一,他一直在絲網版畫領域擔任著重要角色,并且致力于將絲網版畫延伸到生活里。著名評論家易英評價他的版畫藝術“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二、中國絲網版畫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最早從事絲網版畫創作的實踐者大都是木刻版畫家或其他藝術領域重新轉入到絲網版畫這個新興創作領域的。從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這段時間里,相繼有各個年齡層的版畫家嘗試了這個對中國版畫界來說相對新鮮的版畫種類和創作形式,不少絲網版畫作品出現在全國版畫展中。八十年代大多數絲網版畫家開始的作品木刻味較濃,畫面表現的語言和形態跟套色木刻都極其相似。這就從側面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版畫表現手法創作形態相對單一,從而使絲網版畫無法找到自身的特征所在。當時是用照片復印件直接在絲網上感光制作出絲網版畫。用照片復印件做多次不同明暗層次的差異遞減來制作套版的色層處理,因而又產生了很多照片轉印式的絲網版畫。
在九十年代以后,隨著全國“三版”展的舉行,為絲網版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從事絲網版畫創作的版畫家已經越來越多,創作形式和表現手段逐漸變得多元化。近年來,絲網版畫的隊伍逐步擴大,在各類畫展中奪得多種展覽獎項的老一輩絲網版畫家和新興絲網版畫家開始嶄露頭角,開設絲網版畫的院校漸漸增多,到20世紀末已形成了一種蓬勃發展的局面。我們也同樣意識到,絲網版畫跟其他版畫種類相比,無論是在創作過程中對工具材料的運用,還是對藝術力度的探索和經典作品的追求上,都有著太大的差距。這種評價吻合了當前絲網版畫界的真實現狀。
三、關于中國絲網版畫當前發展趨勢
絲網版畫不同于木刻版畫或者銅板畫,刀刻痕跡本身就是一種視覺美感,它的美感在于印痕組合所產生的整體語言形態。絲網版畫具有極強的表現張力,能更好的表達創作者的觀念。因此,絲網版畫在現代藝術中以其別具一格的表現形式滿足了社會和畫家的需求。絲網版畫的科技含量是其他版種無法比擬的,它的多元性、包容性、色彩性實現了其他版種無法實現的視覺沖擊,極大地開拓了版畫新的表現形態。與此同時,也為我們提出更多的課題,尤其是中國的絲網版畫尚還處在發展階段,從藝術層面到技術層面,有待絲網版畫家們探索與創新的還有很多問題。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相信未來中國的絲網版畫必定會以一種多元且充滿內涵的藝術形態存在。絲網版畫家們會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找到符合絲網版畫自身表現方式和藝術形態,發掘出符合普遍大眾感受的新穎視覺藝術來映射人們的情感與夢想。絲網版畫的發展應該以社會文化形態為思想基礎,賦予絲網版畫的社會意識,客觀的分析利用網版印刷技術在當代文化中的實驗空間和商業價值,推動中國絲網版畫藝術的更大發展。
總之,無論是社會構成形式還是藝術的發展形式,只有在適合的生態環境前提下,絲網版畫的發展才會更為穩健、合理,在發展條件不夠成熟的環境中,它必須適當的調整自身表達形態來適應社會達到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慧麗.淺析過當代絲網版畫創作的現狀[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3(1).
[2]孫田成.試論世紀之交的中國絲網印刷工藝——兼談我國絲網版畫的發展態勢[J]. 彭城職業大學學報,1999(2).
[3]張天星.版畫藝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
[4]李旺編.絲網版畫教程[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
[5]參考網站:http://www.docin.com/p-5326229 53.html
*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淺析中國絲網版畫現狀及發展趨勢》(項目編號CX2015SP282)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美術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