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賽·證·室”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建設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情境學習理論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設計理念。“展·賽·證·室”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就是課程實踐情境(或載體)的嵌入研究。本論文主要闡述了兩個問題,一是什么是“展·賽·證·室”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二是如何構建“展·賽·證·室”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生產科技化程度越來越高,需要大量技能型、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很有必要尋找一些途徑,培養技能型人才,改革舊有的教學觀念,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學生的技能訓練提供必要的平臺。
目前,主要有“訂單式”、“2+1式”“工學交替式”、“全方位合作式”、“校企雙向介入式”、“結合地方經濟全面合作式”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大多數職業院校實施的人才培養方案基本可歸類為“以職業發展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該類別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出發,傾向于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通過“能力遞進式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培養學生的“首崗勝任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出“展·賽·證·室”的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是對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項目化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展·賽·證·室”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的理論依據與內涵
“展·賽·證·室”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建設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情境學習理論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設計理念。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教師指導下的、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這樣,我們就可以將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 指導者、 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設理念提倡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導向為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的前提,以校企合作為課程開發的關鍵,以行業企業提供或校企合作共同開發的“崗位群工作任務分析”為課程開發的依據,科學準確地找出本專業的職業崗位群和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確定這些典型工作任務所具備的職業能力, 將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行動領域的歸納;再根據認知及職業成長遞進規律,整合知識與技能,將行動領域轉換為學習領域,創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不再是對學科體系專業分類的簡單復制,而是對職業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識、技能和能力進行科學編碼,課程體系中的每一門課程均體現了其所對應職業工作任務的完整工作過程,均按照在專業中功能和地位有層次的分擔了本專業的職業能力目標。
“展·賽·證·室”載體支撐的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體系就是結合藝術設計類專業特點和自身特色,對“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設立學習情境,模糊“學習”與“工作”的界線,從“展”——專業展、課程作業展,“賽”——專業比賽與技能競賽,“證”——職業資格證,“室”——項目工作室等多種載體立足,推行多項措施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具體課程實踐的作法是課程定期舉辦“課程作業展”和參加專業展覽,實現了“以展促學、以展促教”的目標;課程與各類專業賽事對接,實現課堂作業與參賽作品的二合一,達到了“以賽促練,以賽促競”的目標。課程與職業資格證考證捆綁,實施“課程成績=考證成績”的新型評價體系;以工作室為平臺,“將企業項目帶入課堂,將企業項目伸延課后”,真正實現了教學服務社會的教學目標。
“展·賽·證·室”載體支撐的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體系強調 了“情境”(載體) 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使學生的學習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需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生動直觀的形象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
“展·賽·證·室”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的構建
1.體系化開發專業課程
在本課程體系開發中主要圍繞以下指導思想:一是強調專業學習的目的是掌握“合理利用專業知識技能獨立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二是強調教學設計的核心是“讓學生有機會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三是強調教學內容的重點是“實際工作中所需要的帶有一定經驗性質的工作過程知識和技能”。本課程體系開發的主要目的是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企業崗位需求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政校企行多方聯動,搭建職業環境平臺,實施系統的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開發,有效地對課程的結構、內容、比例和總體課時作系統的安排、調整、更新和改造。開發路徑為:行業企業調研→工作任務分析(形成能力標準和工作領域)→課程結構開發(實現工作領域向學習領域的轉化)→課程內容開發(形成學習領域的課程標準)→教材模式開發(形成教材)→教學過程分析(形成學習結果)。
2.“展·賽·證·室”載體下的項目課程改革
項目課程的特征要求項目課程要圍繞工作任務學習的需要,以典型產品或服務為載體設計“學習項目”,進行組織教學。在高職教育中,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真實的社會環境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而情境的設計與工程環境的選取一直是制約項目化課程改革的重大難題之一,“展·賽·證·室”載體下的課程體系改革模糊“學習”與“工作”的界線,選取“展”——專業展、課程作業展,“賽”——專業比賽與技能競賽,“證”——職業資格證,“室”——項目工作室作為載體,“構建一個新體系,提供一個新方式,做出一個新嘗試”。 通過“展·賽·證·室”載體的銜接,有效地開展職業環境載體下的實踐型情境項目教學,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目的。
(1)建立課程教學與作品展示相捆綁的機制:課程定期舉辦“課程作業展”,學生作品擇優推薦參加國內知名專業展覽,加強學習交流交互,拓寬課程視角視界,實現了“以展促學、以展促教”的目標。目前很多高校的實踐類課程教學中采用封閉式教學方法相當普遍,各課程之間缺少交流,各年級學生之間缺少交流,甚至同一課程之間缺少交流,跨專業或跨學科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個封閉式教學環境,封閉性的備課、封閉性的教學,帶來的是教學內容的大量重疊,學生對課程內容興趣不高,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通過改革,明確在教學中建立課程教學與作品展示相捆綁的機制,強化學生展覽,以搭建學生的展覽展示就交流的平臺。
(2)建立培優工程機制:課程教學中“拓展模塊”的訓練項目以各類專業賽事對接,實現課堂作業與參賽作品的二合一,在大賽中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檢驗了學生的專業水平,達到了“以賽促練,以賽促競”的目標。通過改革,以實戰實訓為核心,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素養教學,突出能力強化訓練,通過作業、方案、手繪的快速表現、磨筆等系列培訓,培養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快速完成方案設計的能力,增強應變能力;分時段舉辦技能才藝大比拼,開展手繪大賽、家居設計大賽等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口才、技能、溝通等綜合素質。并建立培優工程機制,篩選出優秀的學生,重點進行培養,推薦其參加省級以上相關競賽,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學院在社會及行業內的美譽度。
(3)建立課程教學與考證相捆綁機制:實施“課程成績=考證成績”的新型評價體系,加強學生考證,采取考證與課程捆綁教學模式。隨著國家對考證的不斷規范和完善,證書也會與持證者的素質和能力成對應關系,資格證書成為求職者的“敲門磚”。因此,考證使高職生在專業知識與社會實際之間找到了有效平衡點,有著積極的意義,它能讓高職生為自己的將來加上一個厚重的“砝碼”,使高職生適應多重性的就業形勢的需要;而與課程相捆綁之后,能夠更好對考證進行監控及管理。
(4)建立工作室機制:以工作室為平臺,與企業對接設計項目,“將企業項目帶入課堂,將企業項目伸延課后”,師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真正實現了教學服務社會的教學目標。通過工作室,使教學過程具有真實的職業氛圍,大量引進企業真實項目進行項目化教學,部分實訓課程聘用企業專家擔任實訓輔導老師,實訓基地運行制度健全,在承接相關對應企業項目的同時,不斷開拓社會實踐制作業務,通過項目制作,鍛煉和提高師生的項目策劃、設計和制作能力,實現教學與項目開發更緊密結合,為中山產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培養。
結語
高職課程既要體現職業性,又要體現高等性,如何實現二者的融合,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它側重于與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的邏輯性和完整性。根據情境學習理論,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而高職教育的情境主要是職業環境。構建工作過程 的“展·賽·證·室”課程體系,就是在探索“展·賽·證·室”等職業環境平臺的嵌入建構,這將加大了對項目化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面,豐富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環境下課程體系的內涵,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成為課程體系改革和人才培養改革研究的有益補充。
(作者單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符小聰(1979-),男,漢族,高級工藝美術師、講師,碩士,高級技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服裝設計。
【本文為廣東省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工作過程的“展·賽·證·室”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建構與實踐》(項目編號:201305081)的研究成果;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展·賽·證·室”多載體聯動的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建構與實踐》(項目編號:2014012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