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
班主任是班級學生的組織者、引領者和服務者,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是班級與科任教師的聯系者,溝通學校與學生家庭以及社會教育力量的橋梁。本文對高等職校班主任工作管理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對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不少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得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教訓供給大家借鑒,旨在與同行一起更好地服務于我們所選擇的喜歡的職業教育事業。
前言
班主任工作細瑣又平凡、她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和服務三方面的重要責任。我是一名新教師非常榮譽能跨入教師的行列,新學期接到校領導通知要我負責一周新生軍訓的班主任工作,軍訓結束后接著要我擔任班主任工作,我激動、我擔心、我猶豫。說心理話因為我是專業課教師,對班主任工作還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但學校的需要我必須毫不遲疑,欣然接受。第二學年我擔任的是大專四年級班,學生年齡和我相近,并且也是他們第四任班主任,這對一個新老師一個新班主任的我又是一次新的挑戰。
深入了解學生,做好學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做好班級管理的重要因素。要管理好班級,就得先了解學生,深入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只有了解和熟悉了學生的情況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工作計劃,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才能培養受社會喜歡迎的有用人才。班級起初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散亂,總喜歡扎堆無目的地玩,班級衛生不夠好,值日生不愿意打掃,于是我每天早晨準時來到班級給學生一點督促,看到地上有垃圾,并不去批評學生而是主動撿起來放到垃圾箱中,有時我掃地或抹桌子等,學生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進而自覺地模仿起老師,慢慢地養成了保持室內衛生的好習慣。于是,我有意利用各種機會與學生個別、或小組接觸談心、交流、組建臨時班委全面了解學生,通過各課任教師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基礎、專業能力、健康狀況、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個人經歷及家庭狀況與家庭教育等等方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客觀地了解分析班級的學習情況,鼓勵學生珍惜有限的學習時機,掌握更多的文化理論知識,幫助學生發揮自已的特色與特長,創造機會鼓勵積極參加各項活動,鍛煉動手操作能力,朝著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過硬的動手操作能力這個目標邁進。通過了解我有的放矢地激勵他們的發揮長處,改進不足使差生逐漸轉變思想態度。通過溝通學生能感覺自已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班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部分學生能打開心痱與我聊天,使我們的班級在較短的時間有了較好的改進。
建立建全班風學風,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
大專四年級學生的這個年齡階段正是似懂非懂的階段,而在這個階段由于多種原因頻繁的更換了班主任,也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安全感,缺乏集體意識。學期剛開始學生到校總會有那么幾個人遲到或早退,行為習慣更是懶散不怠。對于集體的德育學分以及班級常規管理沒有一點兒責任與榮譽感,學生基本都是我行我素,或者三五成群的干著自己隨心的事,班級其他同學遇到問題,也經常是坐視不理的態度,所以我感到問題比較嚴重,我就把它當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點,從學生學習習慣,學習紀律,學習效率,生活習慣等進行分析研究、引導學生明白一屋不掃如何掃天下的古典道理,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從生活、學習中做好一件小事開始,啟發他們感受班級的集體力量,培養熱愛生活,積極學習,健康向上的心態,經過近一學期的的磨合,我們班級的學生已經漸漸有了一種班集體的概念,有了一些集體的安全感,開始逐步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并且不再以“以前他是一班的,以前他是二班的,”這樣的稱乎來評論班級的同學。于是我也以此為契機,在工作中更加細心,盡可能公平、公正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班主任要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班主任要想真正做好工作,就必須提高自身素質。作為新教師的我,首先就是要恪守師德,自覺執行教師職業內在的尊嚴與責任。作為班主任,更要學會愛與奉獻。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高超的專業教學能力與理論知識。我曾問一位長輩老教師:“教學中,應該怎樣去愛學生?”她說,“愛的方式很多,關鍵是你在愛學生的時候,要在教學中抹去愛的痕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形式不同,但都是愛。”于是,我明白了其中之理,在遇到學生偷懶看不進書時,把學生叫到辦公室讓他能靜心看書,這是鞭策的愛;在學生面對青春期的萌動和困惑時,與學生課后心與心的溝通,這是人生航行中舵手的愛。我們努力,用心塑造心,用真愛換取真情,盡可能使學生在人生的航程里不斷地調正方向,讓學生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成長。
通過二學年班主任工作,在各級領導老師們的關心幫助指導下、在蘇高工這塊育人的天地和沃土中,我時時被感動著、認真地學習著、努力地奉獻著。在這里,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愛崗敬業、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無私奉獻,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喜愛學生。我的從教之路剛剛開始,我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努力再努力,我要以良好的師德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我要掌握良好的教育教學技能為學校更好的發展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
(作者單位: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