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燕
摘要:悲劇是文學作品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古往今來,優秀的悲劇作品層出不窮。亞里士多德第一次對悲劇做出了系統的論述,他全面的分析了悲劇的人物、情節、悲劇產生的原因和悲劇的作用。作為美國現代主義優秀的劇作家,阿瑟·米勒對悲劇的人物、表現手法、悲劇的來源以及悲劇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本文將簡要對比亞里士多德和阿瑟·米勒在悲劇人物、情節和悲劇來源以及悲劇作用上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阿瑟·米勒;悲劇;人物;情節;悲劇來源;悲劇的作用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學之父,他的《詩學》Poetics是西方第一部較為完整的美學、文論專著。在《詩學》中,他對悲劇首次進行了全面論述,在批判地繼承古希臘悲劇理論和柏拉圖的理論基礎上對戲劇理論進行了創新,對后世悲劇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悲劇是對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辭藻優美、豐富多變;經由行動開展,而非敘事道來;事件喚起憐憫和恐懼,從而宣泄這類情感。同時,他指出,每部悲劇必須包括六個部分:情節、人物、言詞、思想、戲景和歌曲。第一,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的主人公應該是悲劇性的英雄tragic hero,他們來自上層社會,出身貴族,有著高尚的思想和高貴的品質。但他們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們經歷命運的苦難,由順境進入逆境,通常具有由傲慢和自負所導致的悲劇性缺陷tragic flaw.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是古希臘悲劇的典范,其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忒拜的國王,是國王拉伊奧斯和王后約卡斯塔的兒子,也是科林斯的國王波呂波斯的養子。當聽到自己未來要殺父娶母的預言的時候,他離開了敬愛的父母以防預言的實現。之后他解答了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的謎題,把忒拜的百姓從它的口中解救出來。當他知道自己無意中實現了殺父娶母的預言后,自己剜去雙眼且自我放逐表現了他勇于承擔責任的偉大品質。俄狄浦斯出身高貴,勇敢、正直、睿智,敬愛父母又愛護百姓。他認為,事件要是意外發生而彼此間又有因果關系,那就最能產生悲劇的恐懼與憐憫的效果。因此,他要求:“刻畫‘性格,應如安排情節那樣,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1]俄狄浦斯的傲慢和沖動可能是他在前往忒拜途中無意間殺死自己親生父親的原因之一,看似偶然又有可然,合乎必然率或可然律。第二,突轉、發現和苦難是亞里士多德悲劇情節中最重要的三個因素。亞里士多德說:“情節乃悲劇的基礎,有似悲劇的靈魂。悲劇是行動的模仿,主要是為了模仿行動,才去模仿在行動中的人。悲劇中沒有行動,則不成為悲劇。但沒有性格,仍不失為悲劇。”[2]事件的合理安排也是悲劇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完整的活動具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一部悲劇是由部分構成的整體,其組成部分不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須具備量度。情節的突轉指的是劇情的突然轉變,發現則是主人公的醒悟,苦難指主人公遭受的厄運和痛苦。亞里士多德認為突轉和發現同時出現極為最好的發現,正如《俄狄浦斯王》中報信人回來告訴他他的身世以安慰他的不安和恐懼的時候,他意識到了所有的事情以及自己所犯下的罪孽。第三,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產生的根源不在于命運而在于判斷失誤。他認為俄狄浦斯是奸人犯了錯從而由順境進入逆境的代表。他的傲慢沖動導致他無意中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這也是他悲劇產生的原因。第四,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有種凈化的作用,這種作用通過觀眾的憐憫和恐懼表現出來。當觀眾看到主人公的悲劇時就會反思自身,從而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凈化。亞里士多德在悲劇的定義中指出:“悲劇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凈化”。這里的凈化在原文中叫做“Katharsis”,原是作為宗教術語,意思是“凈洗”;作為醫用術語則是“宣泄”或者“求平衡”。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給“憐憫”與“恐懼”做出了界說:“憐憫乃是一種痛苦,是因為看到可怕或痛苦的災難落于不應受此難者身上而引起的。”[3]“恐懼乃是一種痛苦或困惱的情緒,是因那足以招致痛苦或毀滅當前的印象而引起的。”[4]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可以起到凈化情感的作用。總而言之,亞里士多德對悲劇的系統研究對后世悲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瑟·米勒是20世紀美國杰出的劇作家,一生獲獎無數,包括1949年普利策獎,兩次紐約戲劇批評家獎,奧利維爾最佳劇作獎。他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與非凡的洞察力,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現代悲劇觀,他打破了傳統悲劇的僵化模式,更加實用地繼承與發展了悲劇形式。作為關注社會心理的劇作家,阿瑟·米勒推崇普通人的悲劇,致力于反映普通人的心理狀態及其與社會道德之間的矛盾。其作品觸及現代社會普通人在家庭和工作中進退兩難的困境。他對悲劇的人物、表現手法、悲劇產生的原因以及悲劇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阿瑟·米勒說,“我把戲劇看做一件嚴肅的事情,它可以使人變得更加人性化,也就是說,更大眾。”在《悲劇與普通人》tragedy and the common man中,他全面地闡述了自己對悲劇的認識和看法。第一,阿瑟·米勒認為悲劇的主人公應該也包括普通人而不僅僅是貴族或那些偉大的人,這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存在很大分歧。他這種獨具建樹的悲劇觀,在其杰作《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中得到了完美詮釋。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個有三十多年推銷經歷的推銷員,他來自社會的底層,一無所有,因為推銷員沒有工資,只領傭金。他們推銷的只是別人的東西、他相信,人只要討人喜歡,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門就朝他敞開。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這樣的夢想之上。大兒子比夫成績不及格,威利置之不理,他相信比夫可以成為體育明星,給家族帶來榮耀和財富,但是比夫寧愿去當農業工人也不愿意留在充滿欺騙和欲望的大城市里。比夫發現威利和他的情婦在一起的時候,他和威利的關系越來越惡化。小兒子哈皮幻想不通過努力就能取得成績,他和女上司調情并且企圖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成功。他們想自己干一番事業,但比夫沒借到錢,威利最終也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并且自殺。自己的家人也因為他曾經有過自殺傾向而拿不到保險金。所以威利完全符合阿瑟·米勒悲劇的人物形象,他在事業、家庭中面臨著雙重的壓力和困境。第二,阿瑟·米勒認為悲劇源于人們無法抗拒正當評價自我的沖動,悲劇性缺陷指的是人們在面對挑戰的時候不愿處于被動地位,企圖反抗的一種狀態,尤其是當他認為這些事情對自己尊嚴、社會地位構成挑戰的時候。所以主人公往往竭力捍衛或者保護某種東西,例如自尊、事業、家庭等等。在《推銷員之死》中,主人公威利的悲劇就來自于他對社會以及自身的不當評價。傳統的美國夢認為所有美國人擁有平等的成功的機會,但是三十年代美國大蕭條的時候,公司倒閉、人們失業、失去存款,美國社會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這種情況下,美國夢就變成了幻想,威利是美國夢虔誠的篤信者,他未能意識到當時美國夢的破滅。盡管生活在殘酷的世界,那里現代文明令人窒息,威利從來沒有清醒地意識到這個現實,仍然在夢想著成功,生活在幻想和謊言中。【5】第三,阿瑟·米勒認為悲劇蘊含著樂觀思想而不是悲觀思想,因為它證明了人們為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的堅定意志,強化了人們對自身的忠實。當人們觀看悲劇的時候,他們會產生同情和恐懼,同情悲劇里的主人公,恐懼自己也要面對相同的壓力和困境。當人們同情主人公的遭遇的同時也會感慨自己的幸運,慶幸自己沒有主人公那么的不幸。《推銷員之死》中的威利面對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人們會思考自己的生活,雖然自己也面對工作家庭的壓力,但至少還有值得為之努力的東西,還能從工作和家庭中獲得樂趣和慰藉。同樣,《俄狄浦斯王》中雖然俄狄浦斯承受著殺父娶母的預言,但是他勇敢、正直、堅強、勇于承擔責任。當他知道自己無意中實現了殺父娶母的預言的時候,他勇于承擔責任,而不是選擇逃避,所以這部悲劇蘊含著樂觀的思想。人們崇尚勇敢正直,歌頌勇于承擔的思想。最后,阿瑟·米勒在悲劇表現手法上有一定的獨到之處,他善于在悲劇創作中運用象征主義和表現主義來豐富和表現悲劇的內涵。他曾說:“如果一個人的悲劇是這個人不顧一切要求公平評價自己所導致的話,那么他因此而遭受的毀滅就揭示出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缺陷或邪惡。”《推銷員之死》中阿瑟·米勒用象征手法把人物、劇情、主題巧妙地聯系起來,主人公威利·洛曼(Loman)與英文Low man諧音,象征著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是無權無勢的小人物。文中多次出現的“鉆石”代表著威利向往的財富。另外,在人物心理呈現方面,阿瑟·米勒運用了表現主義的手法。首先是現在與過去的交叉呈現,文中威利時常回憶起以前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和睦,這與現在事業上的失意,家庭的沖突呈現出鮮明的對比。其次現實與幻想交融,威利經常陷入幻想,夢想著自己事業的成功。
亞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學史上第一次提出“悲劇”的完整定義的文藝大師,他對悲劇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和闡釋,對后世悲劇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阿瑟·米勒在繼承亞里士多德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悲劇理論,對悲劇的人物、表現手法、悲劇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理解和闡釋,對現代悲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柏拉圖.Republic理想國.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4
[2]亞里士多德.詩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31.
[3]亞里士多德.修辭學.89
[4] 亞里士多德.修辭學.81
[5]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199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