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光緒30年農歷12月9日(1905年1月14日),晚晴狀元、民族實業家、書法家張謇在江蘇省南通創辦了南通博物苑。他主張“博物館之建設,有異于工商業及他種之會場。非參研學理,確有規則,見者且非笑之”。在一百多年前,張謇就指出了博物館要區別于商業場所等機構,并指出博物館建設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當時日本在西方國家的影響下博物館發展已經起步,是亞洲地區博物館業的引領者,然而此時東西方博物館學的著述還都極為罕見,張謇便學習了日本的博物館建設經驗,并結合中國當時國情、江蘇南通的地方特色以及個人廣博的學識和偏好一手打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人博物館——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中的藏品非常豐富,張謇將其劃分為四個部分:歷史、天產、教育、美術,藏品主要陳列在南、北館兩個展館之內,而較大型的文物和標本展置展于館外,同時養殖有珍禽異獸、花草名木。南通博物苑的建立是開啟了我國博物館的發展歷史,這一舉措在中國現代博物館行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國幾千年自成體系的封建文明秩序漸漸走向滅亡,這一年,清朝政府允許建立商標注冊局,部分地區還發行了債票,東渡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要求朝廷立憲,而銀行、鐵路、輪船公司從清政府國門被堅船利炮打開的時候就習以為常……。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封建政府官員和民族資本家、藝術家的多重身份下,促成了張謇這種帶有個人意志的社會行為,借用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一個詞來形容——“文化自覺”,這是一種難以實現的、民間的“文化自覺”現象,同時也是中國社會近代化的產物,南通博物苑從一定意義上影響了封建中國“現代文化意識”的覺醒,也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第一座公立博物館的誕生。
封建王朝被推翻后,1912年7月9日,新成立的民國政府便讓教育部規劃第一步建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民國7年,教育部又經過研究決定將紫禁城的午門到端門這一區域劃為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館址。1924年8月1日,籌備處試運營對外開始展覽,兩年之后正式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這是中國最早籌備建立的公立博物館,是中國推翻封建帝制后第一座公辦博物館。后來,幾經更名、合分,2003年2月28,并入今天我們的中國國家博物館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藏品以明清宮廷舊藏為主。故宮博物院成為今天世界觀眾接待量最大的博物館。
新中國博物館行業經歷了較快的30年發展,也是中國現代化、世界全球化進程的30年。如今,我國的博物館已經成為一個行業,發展也已經相對成熟,根據社會需求,逐步呈現出綜合類、歷史類、藝術類、科學類、人物類、行業類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類型,按運營出資方劃分可分為公辦、民辦、民辦公助三種,高校類因為沒有國家專項資金支持,我們姑且將其劃入到民辦類。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12年約有3400多座博物館,近兩年來以每年約100座的數量不斷增加,其中目前統計在冊的民辦博物館達456家,約占總量的13%。如今,民辦博物館已經是不可小視的一股文化激流,對民辦博物館到底是要嚴格要求、“去偽存真”,還是由行業自律,優勝劣汰,值得討論。
新中國建立之后,所有博物館歸文化部管理,政府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基礎上展開了新中國首個國家級博物館的建設。在一窮二白的社會現實下,中國博物館行業從摸索中起步、前行,建國10年后,中國美術館正式成立,直至上世紀80代改革開放,中國公辦博物館開始快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民辦博物館開始出現,隨著國家一系列促進博物館發展的政策、意見出臺,許多地方政府把博物館作為文化建設的大事來對待,取得了許多收獲,各地博物館、美術館(美術博物館)、名人館(人物博物館)已經成為地方文化地標。
民辦博物館建設主要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博物館管理辦法》(文化部第35號令)和國家文物局等七部委《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等規定。在這些法規中,明確了民辦博物館建設的性質、目的、扶持政策、準入以及退出制度等,各省、市也是依據這些法規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來制定地方性法規,各地方重視程度不一,或者說實際情況不一,表現出博物館建設的不平衡發展。
2005年國家文物局等相關部門頒布實施了《博物館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申請設立非國有博物館需在館址所在的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初審,而后向省一級文物行政部門提交申請書和相關證明材料經審核認為符合博物館開辦條件后即可開辦。辦法出臺后,為民辦博物館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是由于手續復雜,涉及部門多,“合法身份”對許多民辦博物館來說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這證明我們國家當時對博物館注冊方面的規定和管理方式沒有“接地氣”。
2010年,國家文物局、文化部以及民政、稅務、國土部、住建、財政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民辦博物館是為了教育、研究、欣賞為目的,由社會力量利用非國有文物、標本、資料等資產依法設立并取得法人資格,向社會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 這項法規的出臺,從法律上規定了民辦博物館的辦館性質,規范了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同年,公辦博物館開始免費向觀眾開放,只有對一些特殊情況的展覽、活動收取少數費用,民辦博物館也逐步加入到免費參觀的隊伍中來,更有力的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2011年4月,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關于啟動“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民辦博物館”試點工作的通知》。選取晉、滬、川省作為試點省份,開展國有博物館對民辦博物館的大力支持,未列入試點的省份鼓勵實踐對口幫扶政策,這一政策對“打破管理體制上的壁壘,發揮國有重點博物館的引領輻射作用,帶動區域民辦博物館的進步,使民辦博物館更好地融入博物館行業大家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13年12月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上,提出“將民辦博物館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采購范疇”的決定,這表示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也意味著對民辦博物館的扶持將更加具體、更加實際。
我國博物館行業的在研究與探索中走向成熟,向多元化、特色化、國際化、親民化發展。高校博物館和民辦博物館力量的突起,加快了中國的博物館行業的發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常態化,讓中國的博物館走向世界,世界的博物館走進了中國,中國正在開創一個博物館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關于啟動“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民辦博物館”試點工作的通知.國家文物局頒布.2011.
[2]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國家文物局、文化部、民政部等部聯合發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