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基本特征及其保護原則等的了解與認識,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出發對其進行分析與歸納,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最終得出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定要從具體實際出發,放手發動群眾,勇于深入實踐,使得社會各界人士及其每一個體都能夠廣泛參與到其中,領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開創一個全民動員的新時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光添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民群眾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從國際準則的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給予了明確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這種文化遺產對于維系社區傳統、凝聚民族認同、促進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是不同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體現。[1]其主要包括有與自然界和宇宙相關的民間流傳的傳統知識;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的口頭傳統;民間流行的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節慶;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等。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范圍,從而對基本特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無形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占有任何具體的物理空間。傳承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各個群體或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而傳承積淀下來的。實踐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表達其喜慶、悲哀等情感的形式。活態性,是人類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創造的文化成果,依附于特定的國家、民族、族群、地區或者個人而存在和發展。開放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豐富發展的。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過程中,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不斷積累經驗、摸索規律,進而總結出適應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即本真性保護原則、整體性保護原則、科學保護原則和瀕危遺產優先保護原則。同時,我國政府制定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指導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并能夠在保護工作實踐中正確處理好“搶救”、“保護”和“利用”三者之間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基本特征和我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應保護原則、指導方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上述內容的了解和把握,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也會有了整體性的較為豐富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偉大的認識工具,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同時也是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統一,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作為先進的理論,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則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構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做實踐去理解。把自己的哲學對象規定為作為現存世界基礎的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從而為改變世界提供了方法論。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而創立了以實踐為核心和基礎的嶄新形態的現代唯物主義。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中馬克思明確表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需要我們所有人付諸于實際的行動中去的活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嘴邊,把需要保護的民俗、禮儀、工藝技能等進行探索和發掘,深入基層去,深入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頭去對其進行保護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是辯證法。發展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之一,它始終不斷前進,是開放的理論體系,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揭示了事物的發展過程是肯定與否定的矛盾運動過程,認為事物的發展過程總是由肯定到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是事物經過量給否定、三個階段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在此意義上的否定不是消極的否定,而是揚棄,是損益,及批判又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說“春節”,傳統習俗的春節有很多多姿多彩的活動,年前的大清掃、除夕夜里的團圓飯、大年初一的走親戚拜年等,還有祭祖宗、放鞭炮、踩高蹺、送灶神等。就拿放鞭炮來說,隨著環境問題的加劇,有些地方限制或禁止了放鞭炮的行為,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視成了家里的必備,收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也成了春節不可缺少的新內容,這就是批判地發展和與時俱進的表現。
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方面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都是十分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更重要的是承載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民族的,是人民群眾聰明智慧的偉大結晶,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由此我們必須要予以保護和發揚它的精華。
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在于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對于每一個體來說,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能夠盡自己的能力去保護它,宣傳它,這就是人生價值的一種表現。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同樣,人民群眾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力軍,其廣泛參與的程度可以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敗的風向標。人民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地,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接觸最為廣闊的集體,只有他們最懂其真正的價值,最能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長河中所造就的輝煌,因為其往往都會直達人心,觸動每個人心中最為柔軟的那根青弦。所以廣泛地動員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實踐,才能真正做到發現與保護并舉,繼承與發展同步,真正實現良性的保護,健康的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理論的語境下,利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普遍真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和精神支撐,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定要從具體實際出發,放手發動群眾,勇于深入實踐,進行探索,使得社會各界人士及其每一個體都參與到其中,領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開創一個全民動員的新時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http:// www.chinabaike.com/law/git/ 1429440.html《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2條.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6).
作者簡介:高凱歌(1991—),男,漢族,山西省大同市人,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和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