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公雞,上碾子。二妹妹,扎辮子。盤坐,握剪子。紙花花,貼窗子。----豫西民謠
豫西的民俗剪紙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是農民為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傳承、發展下來的一種優美的藝術形式,其普及程度已到家家戶戶,隨民俗節日的更迭而常換常新。紅紅綠綠的剪紙,喜慶、吉祥的內涵,使得黃土塬上處處五彩繽紛、姹紫嫣紅,使生活在黃土窩窩里的人們充滿生氣,精神煥發。
豫西剪紙,是指流傳于河南省晉豫大峽谷以南,南陽盆地以北地區的民間剪紙藝術。 該地區由于境內多山地、丘陵以及黃土塬,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于剪紙文化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與山西、陜西兩個剪紙大省相鄰,相同的情趣、審美觀,使得三地對于剪紙文化的保存具有共通性。豫西是河南剪紙最為集中、成就最高的地區。豫西剪紙色彩豐富,本色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一應俱全。
一、剪紙歷史悠久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中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其風格流派各異,有蔚縣剪紙、隴東剪紙、高密剪紙、山西民間剪紙、福建民間剪紙、安塞剪紙等。不同的剪紙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響,審美情趣和感情表達方式都不甚相同。我國南方的剪紙,具有精雕細刻、玲瓏剔透的特點。北方的剪紙,大多粗獷豪放、質樸夸張。而豫西剪紙,明顯帶有中原文化的風格,構圖簡潔,厚重凝煉,內涵豐富,黑白對比反差大。在河南各地,都有用剪紙美化生活、裝飾房屋的習慣,自然各地都有妙手生花的剪紙高手。然而最集中、最普遍、最典型的要數豫西靈寶、盧氏、陜縣、洛寧、新安等縣。在這里,上至80老嫗,下到未諸世事的娃娃都會剪紙。
豫西剪紙作為民間剪紙當中的一個重要的流派,在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據史書記載,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鈔》中,就有一段是描寫汴梁城里出售剪紙的盛況:“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樣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獨擅一時之譽。”由此看來,早在宋代,剪紙就已在河南民間廣泛流行,還出現了以此為生的剪紙藝人,而且技藝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有人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及民間剪紙某些體裁樣式作品的相對穩定,使今天的民間剪紙中仍保留著我國古代文化的不同層次,我們得以從其中領略民族藝術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渾和成熟期的神韻,從勞動者的創造中獲取歷史的啟迪。
二、豫西民間剪紙與民俗關系密切
剪紙是民俗文化的一種載體,生長在民間的土壤里,與活態的民間生活相互影響,經久不衰。豫西民間剪紙藝術作為民俗的載體,也依然存在和盛行在生活中。這里的剪紙藝人運用剪刀和紙,憑著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進行不拘一格的自由創作,對物象的點、線、面進行寫實、比喻、夸張等處理。一般是在農歷春節、二月二、二月三、端陽節等民間節日,其中以春節為最盛,每當新春佳節之際,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用五彩剪紙把屋里屋外,院落街頭裝飾得五彩繽紛,熱鬧非凡,喜慶異常。除節慶以外,婚喪嫁娶更是民間剪紙藝術大顯身手的好時期,只不過喪事多使用白紙,喜事多使用紅紙而已。
三、內容豐富諧音喻意
豫西民間剪紙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大都體現了在經濟、文化、科學不發達階段,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人們把觀察到的自然生活現象,發揮主觀想象和幻想,運用概括、夸張、裝飾、幻想、擬人、象征等造型手法,直觀而又含蓄地表達出他們的愿望與情感。各種花草、鳥蟲、動物,真實再現了與人們息息相關、極為熟悉的自然物象,體現了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和諧共處的自然形態。利用諧音、象征等手法,以物喻意。如把蓮和魚剪在一起,就利用“蓮”—“連”,“魚”—“余”的諧音來表達“連年有余”之意;把雞和魚剪在一起,就成了“吉慶有余”,如今人們又把它引伸為“機遇”,在春節時貼在門上,期望今年能有個好的“機遇”;在蓮花上剪一小孩,叫“太子坐蓮”或“連生貴子”,體現古代人們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石榴象征多子,剪石榴與牡丹象征多子多福等。另外,還有喜鵲和梅花象征“喜上眉梢”,松鶴代表延年益壽,花瓶與雞代表平安吉祥等。其它一些題材象征的寓意如:麒麟、獅子(瑞獸)龍(主貴、男性)、鳳(女性),鶴(長壽)、羊(祥的同音)、瓶(平安)、佛手(吉祥)等。
四、地域特色鮮明、表現手法多樣
豫西地區由于境內多山地、丘陵以及黃土塬,民間剪紙的表現手法同樣受其影響,既有黃土塬人們粗獷豪放的一面、亦有精巧細致的一面。無論窗花、團花、橫幅巨制還是微型繡樣有的構圖樸拙,原生態氣息很濃,有的則精巧細致,線條繁密流暢。其次是用紙有本色、染色和套色等多種表現形式。中國人喜歡紅色,視紅色為吉利色。所以寓意著吉祥如意的紅色幾乎成了全國民間剪紙的傳統主體色。但在豫西剪紙中——特別是三門峽地區,人民喜用黑色的窗花,剪制出來的作品以空為白或以白計黑。豫西為夏文化的衍生地,夏代崇尚黑色,把黑色作為國色,以黑為門面色,喜用黑色是歷史流傳下來的習俗。之所以當地盛行黑色剪紙,與地域的歷史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豫西剪紙使用黑色是我國民間剪紙程式化的表現方式,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過程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并形成了欣賞的習慣。它不僅表現了豫西大眾本原的審美愛好,并且蘊含著當地人民的深層社會心理,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獨特的審美內涵尤其值得我們研究。
豫西民間剪紙工藝圖符同其它民間藝術品一樣,都是人民長期的智慧積累和大膽實踐的結晶。我們研究、挖掘、傳承民間剪紙工藝不僅因為它來自社會的下層和廣大農村,有著濃郁的泥土芬芳和生活中質樸純真的美,還因為它是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世代相傳的豫西民間剪紙工藝,具體而生動的將中原民眾文化蘊涵顯現出來。在時過境遷、某種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人們的文化心態、生活習慣已經發生根本變化的今天,某種民俗意識可能消失殆盡, 但豫西民間剪紙工藝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以其藝術形式的審美價值而長期獨立存在,且被新的時代、新的內容、新的生活、賦予新的民俗意識和新的文化蘊涵,為了發展的時代要求,我們迫切需要認真研究、挖掘、傳承已有的、瀕臨絕跡的民間剪紙工藝技術和藝術,搶救這一古老而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使這一民間藝術瑰寶能夠繼續流傳下去而不懈努力。
作者簡介:魏征(1989-)女,河南南陽,單位:洛陽師范學院,職位:教師,職稱:助教,學位: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美術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