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以形象化手段進行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時代、特定階級的審美觀念為標準,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美術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它以情感交流為紐帶,用美的事物或形象來激發人們的情感,引起共鳴,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本文中,我就美育的形象性、愉悅性、情感性這幾個特征,來談一下美術課對學生美育的作用。
關鍵詞:美育;形象性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以形象化手段進行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時代、特定階級的審美觀念為標準,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美術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它以情感交流為紐帶,用美的事物或形象來激發人們的情感,引起共鳴,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審美教育的全過程中,始終突出一個“美”字,以“美”誘人,以“美”感人,以“美”動人,以美育人。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美育對學生思想品德及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特殊的作用。”美術教學不僅在知識結構和課程設置上,而且在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上和方法上都不能脫離美術教育。在整個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育是主線,貫徹始終。下面,我就美育的形象性、愉悅性、情感性這幾個特征,來談一下美術課對學生美育的作用。
美育的形象性,是用具體的,生動的感人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并通過美的形象來引導教育對象去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美術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可感受到作者通過構思,構圖和色彩,采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畫中國的一位普通的、貧困的、苦澀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臉上布滿了像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像是在緬懷過去,又像是在期待未來,讓我們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視”。站在這幅巨大的肖像畫面前,使人們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煙葉味,感到他的肌膚在抖動,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們思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激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面對《父親》,使我們感到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卻又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期待,有著樂觀精神和堅韌的奮斗力的普通老農民,在他身上匯集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百折不屈的創造力,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觀眾的心中產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偉大的情感,是撼人心魄的。正是羅中立毫不遮掩的把農民的“丑”真實的表現出來,才使得“父親”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欣賞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畫面里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斷臂倒地的男子、瀕死長嘶的馬匹……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撕裂長空。畫家以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抗議,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郁、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
美育的愉悅性是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感情上的共鳴,從而產生審美愉悅,并在審美愉悅中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并在不知不覺中,使人情感得到凈化,心靈得到升華。如我們欣賞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時。作者留心觀察山林間,煙云變滅,風雨晴晦,各種變化之景,取勢磅礴,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巖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畫面大小、遠近、虛實的賓主關系,始終牽動讀者的視線,前景細膩精致,后景大氣雄渾,整幅畫面氣勢逼人而清幽空靈。使我們在輕松、愉悅的欣賞活動中理解了中國人對“天人合一”這一精神追求的認知。又如徐悲鴻先生的作品《奔馬圖》,奔馬,令人神思飛越,生發出朝氣勃勃、奮發向上的力量。在徐悲鴻先生的筆下,一匹匹奔馬奮鬃揚蹄,在廣袤的土地上飛奔,駿馬英姿,神態各異。有的騰空起飛,有的蹄下生煙。有的回首顧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紙而出。這一幅幅萬馬戰猶酣的壯麗畫卷,推動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滾滾向前。例如周思聰先生的肖像畫《老礦工》,極為生動地刻畫了一位從舊社會生活過來的老礦工的形象。在老礦工布滿班痕的臉上,可以看到這位煤礦工人的艱苦勞動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樣善良,淳樸和敦厚。美術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為評價標準。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對形象的感受、想象與思考,認識肖像畫的藝術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美育的情感性在美術課中主要體現在審美情感中,審美情感是由美的形象引起的,美的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的審美情感,首先,是由于其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凝結著人的智慧和理想,所以,最容易與人的情感相溝通。給人帶來歡樂和鼓舞。其次,審美情感能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因為美體現著高尚,純潔、和諧、完美等品質,當我們欣賞莫奈的作品《海上日出》那波光粼粼、美不勝收的日出景象,梵高《向日葵》《星月夜》所散發出梵高對生命的熱愛,怎么能不產生清新愉悅之感和對生命的無限熱愛之情。所以,美的享受不僅能給學生帶來精神的愉悅,而且能使人心理與生理上得到滿足,從而激勵學生更加熱愛生命與生活,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另外,美術在開發學生智力發展中起著突出作用。根據科學研究,人腦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維,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維,許多復雜的精神活動是由大腦兩半球協同完成的。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一般多用左腦思維,而美術課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樣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發揮人腦的潛力。美術教育之所以在整個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因為他可以培養和健全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培養人們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藝術活動作為人的一種高級精神活動,能夠極大的促進和提高人的思維能力。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十分重視美育和藝術教育,強調藝術對啟發人的創造性思維至關重要,他晚年甚至花費大量時間來研究美學和藝術方面的問題。
美術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藝術創作家,但是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發展創造性思維,陶冶其情操,起著積極的作用。這也正是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標。美育被明確地列入教育大綱,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重大發展和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作者簡介:劉運慶(1982.05~),東北師范大學,本科。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職稱:中學二級。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