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的興起和應用為研究背景,在關注“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特點的同時,利用“80后”輔導員的優勢,根據“90后”大學生的特點,結合當下大學生特點進行就業質量問題的發現與研究,探究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有效實踐途徑。
【關鍵詞】”微時代” 大學生 現狀分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臺州市社科聯度研究課題《提升“90后”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路徑與策略研究——以臺州高校為例》(課題編號:14YB03)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40-01
一、“微時代”背景分析
“微時代”主要是指當前以微博和微信為主的時代。近幾年來,微博之風方興未艾,微信又以其獨特的功能闖入大學生生活。它的出現在大學校園里掀起了繼微博之后的又一次“微浪潮”。微博在大學生群體中早已普及,而不管微信的定義如何闡述,知其出現至今,用戶已過億。據權威數據發布,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有4.6億手機網民,電腦網民達6億。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國有13億微博用戶,6億微信用戶。微博改變媒體,微信改變社交,微店改變網商。毋庸置疑,微博、微信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傳播優勢把溝通帶入了一個嶄新的“微”生活時代。
微博、微信等微軟件都未對用戶提出過高的技術性要求,只要用戶下載微博、微信軟件并進行注冊即可登錄使用,草根性比較強。其次,“微”軟件除了具有網絡媒介信息傳播量大、速度快、超地域性等一般特點之外,還具有傳播即時互動性強、高度自由性、信息內容與發布方式多樣性、語言表達方式簡潔性等特點,極大地符合了當今“90后”大學生思想的特點。第三,微博、微信都支持多平臺運作,從支持手機終端來看,智能手機的普及為微博、微信的使用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而手機即時通信的移動化、碎片化和隨時在線的特點,更好地迎合了大學生的需求,使得大學生中使用微博、微信的人數迅速增加。
二、“微時代”來臨給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及研究現狀
通過中國知網的跨庫搜索,目前針對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以論文為主。其中,多數總結出了在微時代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特點,與傳統相比有著更為突出的時代特征,具體表現為理解事物的主動性更強,自我表達的欲望更強,更傾向于自我教育,更愿意接受“快生活”文化等。但由于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是最近三五年內才出現,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相結合的研究文獻尚不多。
同時,目前的文獻資料指出了高校面對微文化時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和新的發展機遇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對策。如鄭富興在2013年3月發表的《關于校園微文化建設的三個問題》中,提出了校園“微文化”建設中三個問題,主要是虛擬溫暖與現實孤獨的情感悖論,點滴教育與一盤散沙的方法問題,校自由與約束的主體問題等。再比如夏風云、康延慶在2012年7月發表的《“微”視域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中提出,“微時代”的來臨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更廣闊的網絡交流平臺,能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極大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等新機遇,也發現了校園網絡輿情難監控、對輔導員要求提升、對傳統教育方法沖擊及導致大學生思想行為偏差等挑戰。不少研究文獻也提出了較好的解決途徑和措施,如加強學校網絡軟硬件投入和建設,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層次,建立學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加強校園網絡輿情監控和對校園“微文化”的引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素質”,做好信息的“放堵”工作,充分應用“微軟件”,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增強師生思辨能力等。
雖然目前的文獻指出了“微時代”影響下的校園文化及思政工作特點、問題機遇和措施,但研究有待深入,職業生涯規劃輔導的教育實踐活動基本都還在探索中。對于“微時代”背景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具體各環節的教育實踐研究仍需向縱深拓展,比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寓文化培育、職業生涯發展輔導等方面。從現實來講,目前的大專院校畢業生中,“90后”已成了主體,其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仍值得研究和實踐。尤其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中,“90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成了我們關心的重點之一。2013年699萬畢業生的涌入使得這一年成了史上最難就業年。在現實的招聘工作中,用人單位也不排斥年輕人,他們的加入能帶來熱情和朝氣。然而現實社會的需求與“90后”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因而需要研究現實中存在的“90后”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問題,從問題中探索如何利用新興的媒體手段,如何應用微時代帶來的機遇,深入開展“90后”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以期利用“微輔導”的實踐教育手段,達到“90后”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能有著清晰的目標與認識,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開展職業行動等目的。那如何將新媒介帶來的新機遇和“80后”輔導員的優勢有效結合,揚長避短地做好大學職業生涯“微輔導”呢?微輔導”是指輔導員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使用“微介質”對學生進行“微教育”的輔導方式。 “微輔導”以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借助新興的媒介、軟件平臺和學校的實驗設備,利用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技術,通過每一個看似“微小”的行動,幫助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探索職業世界”、“決策”、“評估”等職業生涯發展行動。這樣有利于拓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的路徑,創新方式方法,符合當下潮流,也有利于提升“90后”大學生就業能力,同時促使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的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微輔導”的內容主要包括:微載體、微內容、微影像、微行動和微訓練。重點是微行動和微訓練,借助軟件平臺和實驗活動中心,微行動是讓學生記錄自己每一點進步,督促學生成長;微訓練是要虛擬一個小型的商業社會環境,如稅務、銀行、有競爭性的公司,讓有需要的學生進行模擬實戰,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
參考文獻:
[1]王旭.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動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1).
[2]曹榮、陳東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問題及舉措——基于北京部分高校的調研[J].繼續教育研究,2013(2).
[3]夏風云、康艷青.“微”視域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文教資料,2013(7).
作者簡介:
張媚(1982.12-),女,浙江溫嶺人,講師,碩士,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思政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