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了很大的比重 ,閱讀教學關系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雖然閱讀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 ,但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各種問題。文本細讀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作用顯著。本文主要從文本細讀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必要性以及文本細讀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進行探討和分析,希望能給高中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文本細讀 高中語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51-01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成為教學的重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學生在考試中的成敗,另一方面它也決定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現在,隨著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學習壓力變大,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于快餐式的閱讀,為考試而閱讀的教學更讓我們遠離人文。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語文教學中也過多地關注課堂教學的形式,對于文本的閱讀過于粗略,缺乏真正理解和閱讀。而文本細讀能夠深入地體會言語中的精細之處,品味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節(jié)奏,領悟作品中深刻的內涵,能觸動學生的內心,讓他們有更多的感悟。文本細讀可以改變當前浮躁的語文教學狀態(tài),讓語文教學真正回歸到它正確地軌道。
一、文本細讀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一)文本細讀對于學生審美感受的培養(yǎng)以及情感的教育提供有效的幫助
語言和思想是文本細讀的精髓,文章的意思涵蓋于文本的語言意義之中,只有深入地體會和理解語言的內涵,才能夠認識和理解文本的真正意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將自身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簡單粗暴地告訴學生,讓他們在沒有任何真實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情感認知,這樣做對于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是毫無意義的。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深入地體會和認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理解作品中真正的含義,情感也隨之表露出來。文本細讀為讀者探尋這種感覺提供有效的途徑。
(二)文本細讀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防止學生在高考閱讀中嚴重失分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要想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必須要注重學生提高知識能力,培養(yǎng)學生深入挖掘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提高文學素養(yǎng)。在平常的教學中也要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中的內涵以及作者的所思所想,教會學生細讀文本的正確方法。利用文本細讀法不斷地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文學作品鑒賞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能夠直覺作品。當學生掌握了這種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時 ,在高考的閱讀中,即使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也能夠根據這種直覺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要思想和觀點,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能在高考語文閱讀中發(fā)揮得更好。
(三)文本細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文本是作者將自己對社會、生活、自然等各種事物的理解與認識通過一整套語言文字符號表達和傳遞出來。它不僅不受時空的約束,更讓讀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間。閱讀就是借助于文本語言將這種體驗轉變?yōu)樽x者自身的體驗的過程。 語言雖然使作者需要表達的內容與心中所要表達的內容沒有完全吻合,但卻為學生閱讀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文本細讀不僅讓學生通過文字認識作者的所思所想,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想象來豐富文本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文本細讀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
(一)從語音著手
漢語不同于其他語言,有聲調。聲調不僅可以區(qū)別意義,而且聲調可以調節(jié)語音,使語言更富有感染力。在高中語文課文中,很多作品都是借助語音的修飾來表現作品中的美,特別是詩歌和散文。所以教師要從語音著手,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去朗讀,從而體會作品中的這種音樂美。
例如《荷塘月色》中描寫荷花的那一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下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讀起來使人瑯瑯上口,非常和諧,感覺自己就在月光下欣賞荷花一樣。深入分析,是由于該作品中運用很多疊音和雙聲這些語音來進行修飾,如“田田”、“亭亭”等。 教師應該著重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音樂美,體會疊音、雙聲詞的魅力,徹底感受作品中的音樂美和圖畫美。這樣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借鑒和運用這些方法,使作品更加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二)從詞語著手
詞語作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在文學作品中必不可少,文本細讀中從詞語著手是一種重要的途徑。高中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教學,比較更側重于微觀教學,注重從細微之處去感受真實。利用文本細讀法從詞語著手,可以更輕松地獲得這種體驗,也是作品欣賞中一種正確和有效的途徑。
例如《再別康橋》中的那幾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雖然讀者沒有到過康橋,但是從這個句子中的“新娘”和“艷影”中我們可以知道,康橋是一個和新娘般漂亮的地方,在作者的心中一定是最美的,因為新娘是一個女子一生中最漂亮的時候。教師要讓啟發(fā)學生找出這樣關鍵而富有深意的詞語,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理解作品中的意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從句子著手
從句子著手是文本細讀中一個重要的途徑,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句意著手,第二部分是從句式著手。
1.從句意著手。許多作品中,特別是寫人敘事類的作品,很多都從句意著手,這樣更能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有利于事件情節(jié)的發(fā)展。
例如在《鴻門宴》里,張良一說出自己和項伯的關系,劉邦就立即問張良“孰與君少長?”,看似無關緊要,只是一句不經意間說出的話,但是細細研究,卻發(fā)現其中有很深的內涵,這句話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劉邦的成熟老練。當張良說出“他比我大”時,劉邦立即說“我會把他當做兄弟一樣對待”,這其實是在間接地告訴張良我是因為嫌把你當親兄弟才以項伯為兄的,這樣可以拉近自己和張良的感情,也為他后面在鴻門宴中成功脫險奠定了基礎。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劉邦的性格特點。
2.從句式著手。句式有很強的修飾作用,種類繁多,比如句式的長短調整、句式的松緊處理等。句式的運用比較廣泛,詩歌、散文中經常使用,在小說、戲劇中也可以使用。
例如《故都的秋》中開頭就這樣寫“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秋味。”作者不僅交代了自己來北平的理由,更交代了自己具體的行駛路線。其實這在句式上是化緊為松,“我的不遠千里來的理由”是緊句,而原文“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是松句,作者將信息鋪開,把自己的行駛路線交代得很具體,讓讀者從中體會到作者北上是如此不易,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對北平的熱愛。
三、小結
語音、詞語和句子是文本的精髓,在“文本細讀”中需要反復推敲和體會作品中的語音、詞語和句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從細節(jié)去挖掘文本的意蘊,以便學生深入地體會作品中的美,從而更好地進行情感教育。文本細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高考語文閱讀中發(fā)揮得更好,避免不必要的大量失分,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文本細讀法”來閱讀和欣賞作品,使文本細讀在高中的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英;語義論[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2]閻開正;文學研究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J];文學教育;2007年06期
[3]王先霈;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4]孫紹振;名著細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5]王富仁;語文教學與文學[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
[6]高超;文本細讀方法初探[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03期